Page 48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1期
P. 48

理论建设 /    高举旗帜  引领导向


            揭一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




               董学文





                露骨、显性、直接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明目张                         平台以及受众较多的媒介体,更容易成为其藏身之所;

            胆、明火执仗地丑化领袖、否定革命、曲解历史,极易被                          四是一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趋向“学术化”和“学理化”,
            人看穿识破,一经批驳便成“过街老鼠”。但是,必须看                          打着冠冕堂皇的研究和探讨的幌子,运用一些个别的不
            到,作为一种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绝迹,也没有                           具普遍性的所谓“史料”或“事例”,进而达到扭曲正确
            消停,而是变换了策略,变换了手法。这其中,软性历史                          认识、颠覆革命传统、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虚无主义就是它在眼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可以说,通过观察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和文艺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和文                         界历史虚无主义表现的具体状况,是不难得出上述结论
            艺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领域还很活跃。其突出                           的。从另一方面讲,这些特点也形成了我们将之称为“软
            特点是比以往历史虚无主义乔装打扮得更为隐蔽、更为                           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根据。
            巧妙,因而它对受众来说也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从这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举例而言。譬如,有些史学研
            个意义上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亦可称为隐性历史虚无                           究,不愿肯定应该肯定的正面人物,却偏偏绞尽脑汁为
            主义。                                                一些已有定评的反面人物去翻案、去正名、去颂扬;有些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是时代和社会的客观形                         文章,故意掀起一股所谓的“民国热”,把“民国”时期说

            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产物,也是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                           得头头是道,样样都好,执意要制造出“今不如昔”的效
            争的规律所决定的。由于历史虚无主义不得人心,它要                           果;有的论者,特别善于利用人们的怀旧、好奇和探究心
            想存活就得伪装自己,寻找避难所,于是,软性历史虚无                          理,把一些普通人的、个体的、偶然的遭遇故意描绘和影
            主义就成了防空洞,成了避风港。                                    射成是时代的命运、历史的氛围、事件的全局;有的研
                总体来看,不管是硬性还是软性,不管是显性还是                         究,美其名曰“历史真相大揭秘”,结果却是将一些本来
            隐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本质都是一样的,其理论基                           名垂青史、可歌可敬的优秀而杰出的人物,糟蹋得丑恶
            础也大同小异。它们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投的是“明枪”,                         低俗、面目不堪。
            一个放的是“暗箭”。对于力求保持历史清醒的人来说,                              再如,有些文艺作品,对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

            无论历史虚无主义怎么变幻,多么狡猾,用何障眼法,都                          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
            需要戳穿它的“画皮”,揭露它的实质,批驳它的谬误,认                         争,描写得昏天黑地、善恶不分,充斥着历史唯心论和抽
            清它的危害。                                             象人性论的表演;有的小说、剧本,把正面人物和历史处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散布错误历史观和价值观方                          理得无比肮脏、下作、龌龊,尽管带有某种“魔幻”或“变
            面,已经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其议题设置更加广                           形”的色彩,却终脱不开扭曲历史、丑化革命、虚无价值
            泛、更加宽阔,涉及的领域已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底层、向                          的干系;有的作品,把信仰抽象化,把国民党的特工人员
            一些常被忽视的思想边缘地带渗透和延伸;二是手段更                           描写得比共产党的特工人员更有品格、更有信仰、更为
            加隐晦、含混,喜欢以小见大、以偏概全,其蕴含的观念、                         坚毅、更有牺牲精神;有的作品,非要把“过去的故事反
            价值立场和人生态度往往是软中带硬、绵里藏针;三是                           着讲”,采取混淆视听的手法,将翻天覆地的土改运动描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娱乐性和消遣性的                           绘成是对“善良”“勤劳”“开明”“有功”的地主的迫害


           46  实践·思想理论版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