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3期
P. 37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理论建设
然,还自然生态以宁静、和谐、美丽本色,正在成为人们 与绿色社会风尚融为一体的社会文化大格局,从而把绿
的普遍观念和愿望,正在变为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 色发展作为硬性指标延伸到环境建设、生态建设、经济
化建设的一大主题。 建设、文化建设、生产建设、城乡建设、社区建设、家庭建
设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一个以“绿色”为标志和杠杆的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
社会发展新趋势。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 二是科学地评估和研究自治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经
北、西北地区,东西直线距离 2400 公里,南北跨度 1700 济产业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建立覆盖面
公里、国境线长 4200 公里、土地面积 118.3 万平方公里, 广、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权威性、系统性、科学
占全国总面积的 12.3%。内蒙古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有 性的资源数据库,为美丽内蒙古建设和区域经济转型发
“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人均耕地面积 展提供更多更可靠的资料数据基础。加强高端智库建
均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牧场,草 设、“创新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建设,加大和深化社会、
原总面积 13.2 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 74%,其中 经济、文化、生态领域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集中精干力
可利用草场面积 10.2 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场的 1/5 量重点研究解决有关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难点
以上;森林面积 3.2 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1/9,其 问题、瓶颈问题,为美丽内蒙古建设提供更多前瞻性的
中以大兴安岭为主的东部林区被誉为“祖国绿色宝 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
库”;已探明的矿种 92 种,其中稀土资源占全国的 三是深入系统地调查、挖掘、研究传统文化,积极吸
97%、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二;耕地面积 1.05 亿亩,人均 收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美丽内蒙古建设更扎
4.4 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 3 倍。内蒙古不仅是 实、全面,更具活力和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
中国农牧业基地、资源基地,而且也是北部边疆最大的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丰富的人文基础。中华民
生态屏障。但从整体而言,内蒙古依旧面临着严峻的 族伟大复兴的全面实现要基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信、
生态问题和危机。 自觉和发扬光大。文化多样性是内蒙古文化最显著的
地域特点,也是建设富强、和谐、美丽内蒙古最广泛的人
三、建设美丽内蒙古的路径选择
文基础。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仁义”
美丽内蒙古建设是一项融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 文化思想,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
会建设、城乡建设和富民强区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创 的核心理念,游牧民族敬畏自然、关爱生态的生产方式、
建与美丽草原共生、共荣的现代化新家园的伟大工程。 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和精神品格都是建设美丽内蒙古、
因此,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和文化根基。
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因此,我们在美丽内蒙古建设上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 在系统地保护、开发、挖掘、创意、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民
济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 族文化的同时,走向民间,走到田间地头、草场浩特,主
把内蒙古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生态优 动向广大基层群众学习,以敬畏传统、尊重历史的积极
美、人民幸福的美丽家园。 心态去总结、借鉴、吸收积淀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科学理
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尽快 念、成功经验和精神品格,把草原文化、地域文化的优秀
建立健全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措施,严厉 基因融入到美丽内蒙古建设当中,从而把内蒙古建设成
惩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重点整治高耗能、高排 一个以“绿色”为底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经济强区、文化
放行业、依法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绿色发展,构建节 强区、生态强区。
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与清洁生产产 (作者系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
业、节能型消费模式与低耗能生活方式、绿色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康红波
2018 年第 3 期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