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3期
P. 28
特别关注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通过组建项目统筹、资金整合、部门协同的大扶贫机 育地区特色产业,立足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
构,打破部门权益格局,向上向外借力,凝聚社会帮扶 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电子商务物
合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 流业等,使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员在产业发展中就业
为支撑的大扶贫平台,推进深度脱贫攻坚见成效。 脱贫。扶持科技新型业态,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扶贫
政策鼓励和扶持科技型产业落户,围绕农牧业科技创
二、完善贫困“进出”机制,化解“边缘户”新
新链条,着力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技术转移和转化服
难题
务平台。启动“旅游 +”“电商 +”扶贫行动,建立并
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应该是一个 打造“草原人家”旅游品牌、政策整合引进大型旅游项
不断完善和修订的动态过程。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在地 目、“旅游 + 电商 + 贫困户”平台建设等形式,突破乡
区之间,因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应 村旅游发展瓶颈,建立大型旅游公司、旅游项目与贫困
进一步建立健全动态识别体系,完善“六不准”等排除机 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好贫困户脱贫的帮带问
制。如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过程中引入同一集体组织内 题,以“电商 +”扶贫模式带动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
部的监督机制,将监督机制迁移至公示阶段之前;建立 合发展。旗县一级重点打造电商平台,苏木乡镇建立
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病、因灾致贫人员运 电商服务中心,景点景区设立电商扶贫中心,通过线下
用特殊识别机制。 体验、线上交易,贫困户参与、企业帮扶,集体推广、个
建立健全贫困“边缘户”建档立卡制度,加大对贫困 体收益,企业运作、扶贫补助等方式,解决贫困户小生
“边缘户”的关注程度。摸清地区潜在贫困人口的规模 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充分依托贫困地区革命老区、
和程度,以便因地制宜、因贫困原因和贫困深度而实施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自然特色资源、统筹扶贫帮困各
区域性扶贫政策和措施,真正兑现“决不让一个困难群 种优势,着力推进传统农牧业与上述业态深度融合,实
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的承诺。 现脱贫与美丽双赢。
在精准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区县自查、市级抽查、 三是着力培育壮大产业经营主体。结合农村牧区
第三方评估、民意调查“四位一体”退出机制。建立跟踪 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通过贫
监测机制,强化驻村帮扶和帮扶责任人对脱贫户的跟踪 困群众以土地入股、经营权流转、“三到村三到户”资
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易返贫脱贫户信息库,实行动态 金整合、带资入股等方式,以“新办法”解决“旧问题”,
管理。关注非重点贫困村脱贫工作,采取特殊政策和举 让不善于经营、不能经营的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化增加
措,集中发力解决部分地区非重点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 收入,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地区主导产业
问题。 转型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牧民实用人才和带头人培
养,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家乡精英等人
三、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夯实脱贫攻坚和永
才要素向贫困地区回流,实施脱贫主体培养和引进工
续发展根基
程。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将 四是着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各地区要将产业发
产业扶贫与旗县经济发展统筹规划,优化整合资金技术 展的目标和落脚点放在确保产业发展中贫困户受益;创
人才等各类要素,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构筑新型县 新贫困户、企业、村集体多赢机制,充分保证贫困户产业
域产业体系,提高贫困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 链条中产业红利,同时要逐步培育政府、企业、贫困户主
提升其融入现代产业链的能力,实现脱贫与县域经济发 体以市场规则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
展共赢。 五是着力建立贫困户债务转换机制,破解贫困户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融合有机结合。培 恶性循环瓶颈。首先应启动贫困人口债务清查和还
26 实践·思想理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