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2期
P. 39
高举旗帜 引领导向 / 理论建设
族就彻底成为“他者”的附庸。这便是文化虚无主义的 用或悲情、或戏谑的手法对文化名人的个人生活进行花
目的和实质。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手段运用 边式的描绘和解读,用一系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故
上极为相似、如出一辙,这是它们能够较容易地勾连起 事掩盖、抹杀文化名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用一些
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被演绎了的“家事”去遮蔽其为之奔走呼号的“国事”和
3. 影响的互补性。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天下事”。于是,一部民国史被演绎成了一幅活色生香、
表面上看来是各自为营,但实际上基于目的和本质的一 饮食男女的俗世画卷。在这里,历史的严肃性被消解、连
致性,二者在作用和影响上自觉地形成了某种互补性。 续性被破坏,文化的深沉性被掩埋,思想的深邃性消失,
这种互补大致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当一方风头正劲时, 一切崇高都光辉不再。
另一方亦可能随之席卷而来,作用叠加,影响恶劣;另一 由此可见,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相互勾连
种是当一方因受到打击而出现阶段性势力减弱时,另一 起来的危害巨大,但其表现形式往往比较隐蔽,不易察
方可能采取更为隐蔽的形式悄悄挺进、曲线救国,这种 觉、不易分辨。它们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侵蚀人
情况更需要我们加以警惕。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 们的思想意识,颠覆人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义作用和影响的这种互补性,既是二者相互勾连的一个 和文化观,进而彻底瓦解民族精神。因此,我们不仅要提
原因,也是它们相互勾连的具体表现。 高警惕,更要提高辨别能力,能够辨别网络上各种复杂
的历史文化现象的性质,认清虚无主义背后的目的及其
二、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演绎
实质,进而进行有效遏制和“精准打击”。
由于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速度快、覆
三、遏制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网
盖面广等特点,它也成为一些人借以传播错误思潮、扰
络蔓延
乱社会思想舆论的重要工具。这些人希望通过网络更快
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文化虚无主 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抹黑、丑
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二者潜移默化地形 化文化名人,随意演绎历史,否定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
成了某种攻守同盟,按照它们既定的目的和方式随意演 否定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通过欺骗大
绎历史、虚无文化。 众、混淆视听,扰乱社会思想意识,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
近年来,文化虚无主义的势力迅猛发展,甚至有盖 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必须及时、有
过历史虚无主义的势头,成为当下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 效地加以遏制。
主角。文化虚无主义往往从同情弱者的角度出发,或者 1.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阻断虚无主义传
就以弱者的身份来叙述文化名人的生活史,逐步揭露文 播的重要途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利用网
化名人光鲜表面背后的阴暗内里,最终将这些文化名人 络来编造历史、重估价值,肆意抹黑、丑化历史人物,企图
塑造成伪君子,文化名人的历史贡献则全然被遗忘、被 割断、否定党史、国史和中华民族史,消解社会主义核心
否定。被“揭露”的名人众多,都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 价值观,蛀蚀民族文化脊梁,其政治目的明确,即颠覆社
发展进步、对中华近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 会主义中国。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
献、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各领域文 场、主阵地,加强网络监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只有拧紧
化名家,然而,他们却无一例外地被“揭秘个人生活”并 了这一关键阀,才能使虚无主义无孔可入、无处遁逃。从
刻意加以渲染,被绑在道德的十字架上遭受鞭挞。这就 性质上说,这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或行政工作,而
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文化虚无主义故意 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工作。它要求相关人
2019 年第 2 期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