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10期
P. 29
壮丽 70 年 奋斗新时代·发展成就篇 / 特别关注
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大青山前坡生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每年达 6870 亿元。在生
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进,全市 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指引下,今天的呼伦贝尔,天更蓝、
森林覆盖率达 21.59%,生态首府、绿色家园正逐渐成为 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土地更肥沃。
呼和浩特新名片。
70 年锐意进取,70 年革故鼎新。新中国成立 70
作为蒙东地区发展的排头兵,赤峰市紧邻京津冀地
年来,全区各地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在全面
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
深化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各盟市纷纷闯关探路、攻坚克
建设京津冀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
难,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改革图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赤峰市生态状况十分恶劣。上世
纪 80 年代以来,赤峰人擎起“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家园” 包头市是国家布局的重点工业城市,有着“草原钢
的生态建设旗帜,向苍凉的荒山秃岭、广袤的沙化退化 城”“稀土之都”等美誉。“一五”期间,就有 6 个国家级
草原宣战,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上世纪 90 年代初,原国 重点项目落户包头,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
家林业部就提出“西学榆林,东学赤峰”。进入新世纪以 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都在这里生产。
来,赤峰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加强重大生态 对于包头市这样的老工业基地而言,深化改革、转
工程建设,大力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科学推进防沙治沙, 型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绕不过的必答题。作为
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连续多年坚持推进退耕还 国家确定的 20 个最适宜发展工业的城市之一和全国
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绿化、三北防护林建 首批 20 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包头市始终坚持把改
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建设 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有效改变
工程,获得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防沙治 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科技人才集聚、创
沙十大标兵单位”“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 新氛围浓厚的优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传统产业
荣誉称号。目前,全市共有森林面积 4540 万亩,森林覆 提档升级。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目前包头市拥有国家
被率 35.7%,沙化面积由 4010 万亩减少到 2830 万亩, 级高新技术企业 159 家、创新型企业 124 家、国家和自
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 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33 个、院士工作站 46 家,培育了新
为祖国北疆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等一批
呼伦贝尔市是中国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 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 8 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典型的生态大市,有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优美的自然风 称号。2018 年,包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 20%,高
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比占 95% 以上,是享誉中外的优 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30%,全市经济正在向转型发展、
秀旅游目的地。 提质增效方向加速迈进。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 乌海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
贝尔市以生态为根基,以绿色为底色,坚定不移地走以 重要的焦煤基地,被誉为“乌金之海”。作为资源型城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 乌海市的煤炭工业产值一度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 80%。
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始终严守底线红线,绝不以牺牲 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的课题,乌海给出了
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用最严的制度构建生 自己的答案。
态文明建设机制,严格推行绿色发展指标,将全市 67.8% 乌海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彻底
的区域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用最硬的措施加强生 破除资源依赖,把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生态环保攻
态系统保护,全市禁牧 1687 万亩,草畜平衡 8671 万亩, 坚区”作为发展目标,着力破解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
造林绿化 447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1.4%。用最大的 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发展定位、体
力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水库、绿色氧吧库、绿色 现地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
碳库、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的作用日益显现。经评估,全市 业城市,乌海市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最突出的短板是环
2019 年第 10 期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