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4期理论
P. 53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 文化彩虹
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可推陈出新,扩展内蒙古优秀传 化文化资源。三是借助文化事业体系的多方资源优势,
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创新活力。具体可以两方面为抓手: 统筹大局,构建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强有力支撑系统。
一是强化学术研究的力量与质量,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 (四)培育传统文化产业,带动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的学理支撑。二是建立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文化政 是文化资源的经济性能得以发挥的“转化器”, 更是激发
策的常规性渠道,为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思路、 文化创新的“制造器”。为更好发挥文化产业促进“软实
新方法提供可实现的平台。 力”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用,解决目前传统文化产业发
(二)扩大交流,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力。 “开放 展的困境,可从以下几点出发解决问题:
包容”一直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发展的基调。内蒙古优 一是做好顶层政策设计。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
秀传统文化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其 要政策来指明方向、开辟路径、树立目标。内蒙古传统
他外来文化融合而成。从当今世界潮流来看,开放交流、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关针对性政策,特别是具有可操
融合发展势不可挡。在这种开放的格局中,多元主体文 作性的细则、实施方案等,在资金支持、市场准入、税收激
化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不可避免,而这种交流与竞争是文 励、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护航。
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使文化不断审视自身,汲取外来养 二是培育消费市场。积极组织举办、宣传、推广那
分,并在融会中创新。实现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达慕大会、各类文艺演出等内蒙古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吸
创新,“走出去”是必然路径。而如何“走出去”以及如 引社会大众参与文化娱乐、文化消费。兴建适合普通民
何在文化交流中使自身文化得到升华和发展是问题的 众的剧院、娱乐中心等基础设施,并扶持文化企业、文艺
重中之重。一方面,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利用国 团体向农牧区延伸,活跃基层文化消费市场。通过探索
家层面的高端平台,通过组织参加国际文化节、文艺演 文化消费新模式、培养文化消费意识、加强消费引导等方
出、文化展览、文化贸易等活动,扩展与其他国家、地区 式,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以市场需求带动文化产业的结构
间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为内蒙古传统文化注入新的 升级和创新发展。
活力。另一方面,在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同时,增强本 三是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
民族文化的传播力。要广泛建设和利用各类文化交流 蒙古风情剧《鄂尔多斯婚礼》等内蒙古民族艺术品牌享
平台、数字新媒体技术,展示和宣传内蒙古优秀传统文 誉大江南北,草原的辽阔与豪迈引发无数人的向往,品牌
化,提升公众认知度,提升区域形象,使文化在“走出去” 化、特色化文化输出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
的同时更要“走进去”,发挥自身文化影响力,形成良性 推动作用。塑造突出内蒙古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节庆、
的文化交流循环。 服饰、工艺、文艺等文化品牌,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带动传
( 三 ) 推动文化事业建设,支撑创新发展。内蒙古优 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建 四是推进传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
设的支撑。文化事业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肩负着保护 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制造等产业融合
传承内蒙古传统历史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文 发展,利用其他产业优势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化认同、民族认同等重要的政治使命,涉及演出、艺术 空间。如内蒙古传统文化产业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文
创作、文博、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公共文化等众多文化 化创意产品的包装、设计、印刷等行业。这方面,故宫博
事业单位,拥有重要且权威的信息、技术、人财物力等 物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案例参考。
多方资源,是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力 文化产业也可与科技融合,发挥现代科技对文化产业的
量。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一是树立文化战略思维,进 引领作用,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促进文
一步深化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通。 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二是在保护为先的基础上,建立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 )
源的组织机构,以“知旧守正”“守正创新”的原则活 责任编辑:张 晶
2019 年第 4 期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