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4期理论
P. 51
脱贫攻坚 / 实践探索
同时,依托红干椒、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优势,走农旅 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
结合的新路子,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带动 2450 户 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我们充
贫困户融入到产业链之中,与一般农牧户同步致富奔 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使企业和
小康。今后,我县将以提升产业品质、打响产品品牌为 村集体、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
导向,一手抓品种改良,一手抓精深加工。继续加强 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实现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有产
10 万亩绿色标准化溯源示范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红干 业、没有劳动能力的有收益,牢固嵌入产业链增收脱贫。
椒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着力推进晶山、蒙椒都、红 在村企利益联结方面,利用扶贫产业项目资金 5400 万
源祥、人禾斋等企业新产品研发,加快引进“老干妈” 元,与通辽市洪泰农业集团合作发展养牛产业,使全县
等国内知名企业,促进产业从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向 54 个贫困村年均产业收入 9 万元以上。在农企利益联
研发保健品、医药中间体等高端方向发展,让“红映开 结方面,与牧原生猪、伊赛牛肉、晶山食品、田园蔬菜合作
鲁、辣香天下”的红干椒品牌享誉全国。 社等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带动贫困户构建产业
壮大“绿色产业”,打响特色产业生态化品牌。发展 联合体,形成了开鲁镇的蔬菜、麦新镇的肉鸽、小街基镇
特色养殖是农民致富的重要路径,但我县乡村规模大、 的药材、黑龙坝镇的葡萄、东风镇的红干椒、大榆树镇的
人口密集、居住集中,没有足够的场地和设备,不适合在 育肥牛、辽河农场的养马等特色产业。通过推广“企业
村在户分散发展养殖业。为此,我县通过把涉农资金集 + 贫困户 + 金融”扶贫模式,发放无息和贴息贷款 10.7
中起来,把牲畜集中起来的方式,走出了一条集约化、规 亿元,使每户都有 1 至 2 个产业支撑,5948 户有劳动能
模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有效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 力的贫困户以自主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
人居环境、防疫改良以及农牧民零散养殖风险高收益 4366 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股权收益、托管代养、
低、扶贫资金无法管控等问题。依托伊赛 20 万头肉牛 资产收益等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
全产业链项目优势,规划建设 5 个万头育肥牛基地和 3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织密致
个万头基础母牛基地,流转土地 8 万亩进行青贮,发展
富产业网络
“牛联体”,叫响“西有伊利、东有伊赛”宣传语。计划到
“十三五”期末,使全县基础母牛达到 30 万头、肉牛 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工作既要解决好眼下问
万头,实现农牧民人均拥有 2 头牛、增收 6500 元。针对 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
肉鸽产业投资少、见效快特点,着力发展肉鸽规模养殖 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
产业,建设扶贫鸽养殖基地,实现肉鸽养殖、加工、销售 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把产业扶贫与乡村振
全产业链发展,带动贫困户 605 户、1385 人,人均年增收 兴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坚持产业项目实施由“镇村提
4000 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 200 万亩高效节水 议、县级统筹、收益到村到户到人”,构建起了县级、镇级
工程,亩均节水 100 立方米、增收 370 元。发展林果加 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村村都有特色产
工产业,建设经济林基地 70 万亩,实现农牧民人均果林 业、有收入,户户都有增收项目、可持续,人人都能进入产
2 亩、亩均增收 6000 元。大力发展能源经济,依托深能 业链、能致富。同时,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市场需求产业、
北方能源 2.5 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带动 1065 户贫困户 金融支持产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划了辐射面大、带
年均分红 3000 元。加快推进 1.2 万千瓦村级光伏供暖 动力强、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扶贫及美丽乡村建设项
项目,惠及全部嘎查村,每村年均增收 1.5 万元。 目 790 个,预计总投资 23.6 亿元,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和贫困户,确保全县群众与全国一道迈进小康。
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搭起脱贫攻坚桥梁
(作者系开鲁县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企业在产业发展、产业扶贫 责任编辑:刘秉承
2019 年第 4 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