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4期理论
P. 58
文化彩虹 / 文化长廊
蒙古包:流动的房屋
袁 嘉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 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
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 下端有绳扣,以便与哈那
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包 头套在一起。粗细由哈
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 那决定,一般以卡在哈那
木架做“哈那”( 蒙古包的 头的丫型叉子中,上端正
围栏支撑 ),用两至三层 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
羊毛毡围裹,之后用马鬃 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 哈那是蒙古包的网状
而成。其顶部呈天幕状, 围墙,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块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 大小可以调节。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要高建
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 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
高超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得低一些。由于哈那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南或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 盖都很方便。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
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蒙 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
古族的住房以西为大,长者居右。包中央设有供饮炊和 两旁与别的哈那的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
取暖的火炉,烟筒从包顶的天窗出去。地上铺羊毛毡,包 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
门口和火炉旁铺以牛皮。包门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 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
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现代卧榻有的铺设木 力的奥妙所在。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用红柳木制作,轻
床,有的设有矮床。包内通常摆放有矮腿的雕花木桌、红 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
漆彩绘木柜等家具。 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
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 称美观。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这样才能稳定乌尼,
婚夫妇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经济条件 使包形浑圆,便于用围绳箍住。
好的或眷属多的,一家有几个蒙古包。凡有两个以上蒙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它的高度就
古包的家庭,都是长者居最西侧的蒙古包。 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套瑙一 得弯着腰进,毡门要吊在外面。
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就是蒙古包的圆形天窗。外面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正
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套瑙和乌尼 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
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运送起来十分方便。 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 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
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 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
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 的桥梁。”
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 责任编辑:张 晶
56 实践·思想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