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理论10期
P. 61
思想理论版 2020·10
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文化知
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在
课程设置上,一般课程与特色课程相
结合。在生活管理上,突出思想政治
教育,重视培养劳动能力和集体主义
精神。
为研究民族政策,延安民族学
院设立了研究部(后改为研究处),下
设蒙、回、藏三个研究室。除调查研
究外,研究部还担负学院的教学任
务。1942 年 1 月,西北局成立第四
1949 年 3 月,延安民族学院搬迁至伊克昭盟城川(今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办学。
图为 2002 年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落成仪式。 分局少数民族研究室,设在学院内,
也承担学院的部分教学和行政工作。
办学时期。1947 年 4 月,国民党进犯三边,学院师生东 学院的民族政策研究机构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
渡黄河到山西临县倪塔沟,一个月后又返回靖边南山。 对中国革命中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
1948 年春,伊东、伊西两工委为了便于管理,将城川学院 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
迁到吴起镇的金佛坪,与三边干校合并,编为三边干校民 提供了重要依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解决国内民
族班。1949 年 7 月,学院负责人赵诚将所有学员从陕西 族问题的纲领,在此纲领指导下,学院在对陕甘宁边区蒙
带回伊克昭盟扎萨克旗安排工作,学院的办学历程至此 古族、回族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于 1940 年
结束。 4月和7月分别制定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
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得到中央书记处批准并
延安民族学院的历史成就 付诸实施。其中,《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提出了团
结回族人民共同抗日的 11 项 24 条具体政策,《关于抗战
延安民族学院先后走出了乌兰夫、杨静仁、李维汉、 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提出了团结蒙古族人民共同抗
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孔飞、塔拉等多位将军, 日的 10 项 25 条基本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民族平等、民族
培养出了 40 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许多教职工和学员成 教育、民族团结、武装斗争、改善人民生活、宗教信仰自由
为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骨干。 等方方面面。
在办学实践中,学院既尊重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 从一定意义上说,延安民族学院也是新中国民族院
又重视少数民族学院的自身特点,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的 校的前身,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创办中央民族
办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正规学制与临时培训相结合, 学院等一批民族院校积累了经验。
根据学生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实行分班教学,如在延安办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校)
学期间曾设置研究班、普通班和文化班三种类型的班级。 责任编辑:高旭天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