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理论10期
P. 60
党史纵横
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历程与辉煌成就
曹 芳
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 公学民族部为基础,将中央党校民族班、中共中央西北工
养民族干部的院校,它是民族教育的典范、民族政策的智 作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室、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
库和民族干部的摇篮。在从 1941 年到 1949 年共 8 年的 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机构和学校的少数民族干部、教师
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他们投 和学员集中在一起,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1941 年 9 月
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成为我们党联系少数民族群 18 日,延安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并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学
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 院直属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办,共
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为全国少数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 有学员 300 余人。
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 年春,陕甘宁边区开始了第三次精兵简政,决
定将延安大学、延安民族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
延安民族学院的前身 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等 5 所院校合并,校名仍为延安大
学。合并后,延安民族学院保留原有建制,仍致力于少数
党中央到达陕北苏区以后,鉴于革命根据地北接内 民族干部教育和民族政策研究。
蒙古地区,西连宁夏、甘肃,极其重视争取和团结西北地 1944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把学院迁到定边,
区的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936 年秋,中央党校建 与三边师范、三边地委干部训练班、地方干部训练班(整
立了少数民族学员班,最初的 20 余名学员大部分曾经历 风训练班)合并为三边公学,学院仍保留原有建制。三
过长征或在北方参加革命。少数民族学员班的成立,是 边公学时期,学院教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
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走入正规化的起点。 身于文教工作中。他们于 1944 年 9 月组织了“民族学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来 院蒙汉秧歌队”,以蒙古歌舞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抗战救
到延安投身革命。1939 年到 1941 年,大青山地区的党 国为主要内容,编创了一批富有蒙古族特色的戏剧,成为
组织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组织动员多批蒙古族青少年到 边区新文教运动的重要成果。
延安学习,共 100 多人。1939 年 12 月,陕北公学成立了 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向北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
蒙古青年队。1941 年 6 月,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这 重要战略方针,绥蒙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1945 年
就是延安民族学院的前身。 3 月,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示,学
院搬迁至伊克昭盟城川继续办学。当时城川地区有陕
延安民族学院的成立及沿革 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的城川蒙民自治区,是陕甘宁边区
民族工作的试验区,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良
根据抗战工作的需要,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以陕北 好平台。1946 年 11 月,学院因内战爆发进入流动辗转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