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0年理论版09期
P. 16
实践视点
调指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 不会实现团结。“五个认同”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社会
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 发展、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定海神针,只有不断加强
康和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 “五个认同”的教育,才能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
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 稳定的大好局面。
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针对民族地区的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
情况,通过完善差别化区域政策,在精准脱贫指导下, 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根本的
加快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在 2020 年全 问题就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我国各
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 民族共同创造的,涵养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兼收并
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 蓄,历久弥新。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 神,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近代以来,面
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要进一步完善 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各族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策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继,抛头颅、洒热血,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
的经济基础,确保少数民族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 英雄,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作出了伟大的贡
和现代化,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 献。这种“人心所归,惟道与义”的民族精神,凝聚
新的光荣和梦想。 了中国人心,共铸了中华民族之魂,成为推动中华民
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广大
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 人民群众以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革命精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神,以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坚
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在短短的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40 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 来的历史性转变。实践证明,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和
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 时代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
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 个胜利。
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我国 展望未来,各民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
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
同体形成过程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孕育、 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
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五个认同”。“五个认同”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各民
既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革 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
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证明。在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关 梦的磅礴力量。
系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是认同的目标和本质,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认同是实现团结的内在要求、精神之源,没有认同就 责任编辑:王丹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