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2020年理论版09期
P. 12
实践视点
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新时代推进 各族人民的福祉。建国 70 多年来,民族地区基础设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依然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 施与民生事业的改善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反观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凸显甚
至导致民族国家轰然解体的失败案例,多能看到同一
二、凸显发展要义,筑牢新时代民族团 国家不同民族发展水平悬殊而导致民族心理失衡、民
结进步事业的经济基础 族关系紧张、民族冲突不断的事实。党和政府着眼于
将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相结合,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促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质是推进不同民族间以 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而民族团结进步也为经济社会
及同一民族内部关系的信任、融洽与和谐,这种信任、 发展提供了稳定有益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良性的循
融洽与和谐的关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环。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
决于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与协 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新
调程度。民族之间的信任、融洽与和谐,既是一种社 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文化基础
会需求,也是一种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在物质需要、物
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和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
持久的。历史上的民族矛盾、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 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
有很大原因是基于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新中国成立 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国家的一体性建构中,文化认同
后,党和国家逐渐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 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群体间
线,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的团结,相反则可能导致疏离、排斥乃至冲突。在中
展。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既体现为涵盖整 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地理条
个民族地区的全局性的重大举措,也有在脱贫攻坚的 件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形成了多姿多彩、多元多样
时代背景下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在 的文化传统,如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蒙古族文化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 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 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
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更是显著。十八大以来 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
的七年民族地区累计减贫 2500 多万人,贫困发生率 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从 21% 下降到 4%。这既是国家精准扶贫事业的巨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集中体现
大成就,也为和谐民族关系建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
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各民族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民族团
各民族团结稳定与繁荣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 结进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各民族
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 共有精神家园。当今社会是一个尊重差异与特性的
凝聚力、向心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 社会,我国的民族政策也强调保护、传承和发展各民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