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11期
P. 45

内蒙古新型智库 / 理论建设


            辞的责任。保护自然万物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自身,我们                          复合系统中整体地、系统地看待山水林田湖草与人的互
            应当合理克制膨胀的物欲,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动共生关系,厘清生态红线、资源上线、环境底线。要用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利益标准。不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看待“绿水青山”和“金
            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是不能                           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解放生态生产力和发展绿色生产
            改变的,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自然进化的客观规                           力。要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传递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
            律告诫人类,自然奥秘的无限性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                           的声音,推动生态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性是永续存在的,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内去认识无限的                               第二,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潜力,而不能只局限于自身的需求。自然万物的生                           新时代需要构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法律治理体系,用最
            成,每个自然个体的存在都具有不可恢复性,一旦覆灭                           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减少人
            不能再生。人居于价值关系的顶层,受社会认识和实践                           类的功利性和利己主义行为,解决政府过度干预与监管
            水平的直接限制,可能将对人类眼前生存不利的视为无                           缺位并存的社会现实问题,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
            价值或负价值,从而造成人类的价值判断的短视。人类                           系的现代化。2015 年《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
            需要舍一己之私,求整体之利,求人类的生存。                              任追究办法(试行)》,要求对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化成标准。文化                        任终身追究,这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
            是人化自然的产物,是人的生命的律动方式。“人与自然                          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责
            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超越了“自我单一”思维走                           任追究制度基础上的进一步压实责任。要科学立法,实
            向“多元共生”思维的认知范式,寻求人类世界的终极存                          行生态文明决策、考核和审计制度,构建“善治”框架;
            在、真理阐释、永恒价值和审美创造。 “和谐共生”是宇                         严格执法,驰而不息地推行河长制和湖长制,加强中央
            宙万物的大智慧,要求我们坚持协调性、互利性的原则,                          环境保护督查,强化环境治理的政治责任;公正司法,
            维系人与自然的求真、趋善、臻美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共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让制度“长牙”;坚持政府主
            存中实现共同生成、共同繁荣,促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导、培育和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构造全社会环保“自
            和人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平衡,达到世界万物保持其个性                           律体系”,规约社会消费行为,通过上下联动,确保和谐
            特色、共同发展、富有活力而有序的美好状态。                              共生理念落地生根。
                                                                   第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路径
                                                               自然和谐共生。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 21 世纪中国化                       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科学表达,体现了中华                           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科学
            生态文明的深层涵义。我们要把这种理念贯穿到实践过                           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
            程中,并通过科学的实践路径使美丽的蓝图变为现实。                           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
                第一,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蒙                        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构建并守好生态功能
            古库布其沙漠在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方合力科学治沙                           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
            用沙下,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把加
            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的中国特色治沙之路。河北塞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
            罕坝人,56 年驰而不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将荒原变成                         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
            百万亩林海,成为守卫京津冀的绿色屏障。这些昭示我                           广绿色消费作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们:人对自然的影响要通过自然规律自身产生内生性作                           重要任务加以落实,铺就绿色发展底色,促进人与自然
            用,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双向良性互动,提升自然的资源                           和谐共生。
            生产力和污染消纳力。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肩负着实现                                          ( 作者单位 :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在“人(社会)—自然”                                                         责任编辑 : 康红波



                                                                                                   2018 年第 11 期  43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