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2期
P. 55
草原文艺理论与评论 / 文化彩虹
用民族文艺的繁荣兴盛 斗、共同繁荣发展。众所周知,文艺是无言之 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这
一机遇,原先偏于一隅、囿于一族的民族礼
化、无声之教,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沟通心灵、
建设新时代共同精神家园 社会和谐团结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艺 仪、宗教习俗、传统文娱、传统服饰等具有民 新时代的
族特色的文化因素,不但可以借助互联网这
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一份瑰宝,具有独特
的美学魅力,既滋养着本民族成员的精神生 一新的科技手段得到最广泛地传播,而且将 少数民族文艺
活,也是各族人民交流文化、增进感情、凝聚 在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综艺等新兴文 应该自觉传承
共识不可或缺的一座桥梁。近年来,内蒙古 艺样态中得到最新潮最令人瞩目的转化,但 民族文化的优
自治区坚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 在少数民族文艺“触网”的过程中,必须防止 秀传统和血脉,
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积极 简单地把文艺作品“搬运”到网上甚至为了 创造出更多高
构筑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草原记忆》 所谓“关注度”“粉丝”而“削艺适网”的错 质量、高品位的
《呼伦贝尔大雪原》《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马 误倾向。只有把“互联网 + 少数民族文艺” 作品,以少数民
可·波罗传奇》等优秀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内 的过程视为“化学过程”而非“物理过程”,以 族文艺的新发
蒙古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千古马颂》等 全新的文化创造力、思路和政策举措,推动 展铸就中华文
大型节目则探索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艺术要素和科技要素全面融合,才能让民族 化的新辉煌。
的新路。活跃在全区各地的 70 多支乌兰牧 文艺与人工智能在新时代的相遇结出累累
骑,把一个个优秀文化节目送到群众身边, 硕果。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美术曲艺、 三是积极促进各民族文艺交流互鉴但
民间文学、手工技艺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 避免同质化。艺术最大的敌人是闭门造车、
爱,与之相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春风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
化雨般融入人们心田,成为社会成员文化意 明,文艺在借鉴中才有创新,在交流中才能
识的深层内容。 发展,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当今时代是一个
同时也要看到的是,少数民族文艺发展 万有相通的社会,无论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
虽然成绩可喜,但也面临着持续性动力不足 现实还是通讯技术的发达,都在推动着文化
的难题,这就要求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少数民 交流,以及审美品位的碰撞和融合。因此,
族文艺传承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至少应 只有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及少数民
包括以下三点: 族之间的文艺交流,才能不断拓展文艺的题
一是积极运用产业的手段但避免过度 材、内容、形式、手法,从而以更有力的姿态、
市场化。产业平台拓宽了文艺发展的空间, 更丰富的面貌直面当下生活,捕捉那些属于
少数民族文艺则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当代人的美。同时,也应防止在工业化浪潮
提供了创意和资源。毋庸置疑,在现代经济 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文化同质化的泥
条件下,传承民族文艺不应也无法回避市场 沼,把丰富多彩、绚烂夺目的民族文艺变成
机制,只有积极运用产业的方式、市场的手 了千篇一律的文化“套路”。新时代的少数
段,才能盘活、整合和优化民族文艺资源,但 民族文艺应该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
在这个过程中,应确立起“文化例外”的理 统和血脉,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
念,牢牢把握少数民族文艺的艺术特性,坚 进、推陈出新,真正焕发出自身内在的强大
持社会效益为重,树立“底线意识”和“保留 生命力,创造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
意识”,防止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取代对艺术和 以少数民族文艺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
美的追求。 新辉煌。
二是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但避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
免浅表化。近年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但 编辑部主任)
重塑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为民族文 责任编辑:张 晶
2018 年第 2 期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