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理论版12期 印刷版 PDF
P. 2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理论版 2021·12



 点和民族差别将在社会主义时期继续长期存在。当  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在这个问题  符合“四个特别”标准的民族地区干部  习、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我们在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
 下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尊重差异性,更要在日益深入  上,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同化论”,即把促进交融  队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  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

 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在自觉、自愿、自主的基础上不断  等同于推进同化,企图依靠行政手段迅速消除民族差  量          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增进共同性。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  别;二是“固化论”,即对民族成员间自然而然的接近

 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  不支持、不引导,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民族差异,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铸
 族意识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身份意  筑民族界墙,固化民族身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特别坚决、明辨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

 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是并行不悖  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  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
 但不是平行并列的,前者居于首位,后者要无条件服  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  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

 从和服务于前者。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  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  干部队伍。”这是对民族地区各族干部提出的更高要  根本立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
 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  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要深入开展民族团  求,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干部指明了实践准则和奋斗方  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
 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  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要  向。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桥梁和纽带。  求。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增

 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要把“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贯彻落实到民族地区组  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增强民族团结的
 基础上,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去  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  织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  核心问题,在于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传教育。  素质干部队伍,为民族地区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       展。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
 展,推动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根深干壮。  共筑中国梦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有着眼团结稳定抓繁荣发展,才能形成繁荣发展的合
 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推动民族工作、解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                     力;只有立足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

 决好民族问题,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     能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完善面向边疆
 量,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关系。所以,既要解  进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决“口袋”问题,也要解决“脑袋”问题,一方面,要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重要抓手        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  我们党在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问题上的一个伟大创               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八
 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加强意识形  举,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环节,是各族群众  项重点”,即紧贴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

 态领域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引  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  交往交流的重要前提。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法定  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
 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  和根本,许多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  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加强边疆

 文化观、宗教观。  源头改变了,根本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  既是公民权利也是公民义务。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各民族共同团
 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坚持和完  国家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全国统一使用的国家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  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  级、高水平、权威性的教材。对于内蒙古而言,把党中  所在、希望所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让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做到这“两个结合”,核  央关于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  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心要义是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  言文字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好、落实好,             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  既是全区各级各地、各族各界责无旁贷的重要政治任  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正是在交往中加深  的目标。必须明确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  务,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重要工作,对于全  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协力、不懈奋斗,共同走向

 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使中华  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  区各族人民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具有重  社会主义现代化。
 民族作为一个自在和统一的整体逐步走向强大、巩固  方。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各族人民拥有同等  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同时,每一个民族的语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和成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是要正确认  的自治权力、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言文字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为更好促进各民族相互学                           责任编辑:高旭天
 26                                                                                                         27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