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10期
P. 54
文化彩虹 / 草原文化研究
借骑马这一轻便快速移动的技术优势,秉持开放、进取 布多、塔尔巴哈台或恰克图、伊尔库茨克,抵莫斯科、圣彼
的民族品格,在广阔区域内流动、扩散,最大范围地踏出 得堡等欧洲城市,进行频繁的贸易活动。
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沟通、凝聚着本民族,疏通着对 这些商贸活动沟通了欧亚草原各地区的物资交流
外交往的通道,同时他们也利用这些交通网络适时地向 和经济往来,带动了各地手工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
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空间继续挺进、突破,而西迁、西征是 业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欧亚草原各地区
他们利用大通道的最好证明。 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对于各地区人民之间加深了解和
友好交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草原文化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与
二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中国北方草原从
纽带
匈奴开始设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游牧政权政治制度,
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草原地带的先民们始终保持 如左右翼制度、分封制、大人制等。这些制度也随着匈
着频繁的交流往来。游牧生产方式产生以后,东西方之 奴的西迁被沿线诸国所吸收,在西域和中亚诸国的政治
间依托草原丝路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活跃,生活在中 体制中多设有各级左右职官的建置。四大汗国时期,伊
亚、东欧、蒙古高原以及农牧交错带的游牧民族,其经济 利汗国统治下的波斯地区深受蒙元法律、税收制度的影
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习俗风情等都随着中西文化 响。蒙古的驿站制度也被引入到了波斯地区和当时钦察
交流的日益频繁而产生了深入的相通和共融。 汗国控制的俄罗斯各公国。制度文化作为物质文化和精
一是物质文化交流。物质文化的交流是世界文化 神文化的中介,在协调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证社
交流中最基本的内容。从公元前 8 世纪到 3 世纪,斯基 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泰人控制了早期草原通道并从事黄金贸易。当时欧亚 精神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草原各民族在金银器制作的造型和题材上,都与斯基泰 北方民族中比较典型的动物纹艺术在欧亚地区被广泛
文化有密切关系,匈奴的金银器就受到斯基泰文化的影 发现。据文化交流史资料显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双向
响。匈奴之后北方草原的金银器制造更是吸收了中原、 交流是显而易见的。西亚音乐的东渐,如“竖箜篌”和
印度、罗马、波斯、粟特等文化因素。除了金银器之外,籍 “琵琶”通过塞种人、大月氏、羌等民族的迁徙由西亚传
由草原民族为中介的其他物质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内 入中亚再传入草原地区;由西域东传的驯兽文化,由波
容更是包罗万象。蒙古帝国时期,中原、中亚、西亚各行 斯传入的马球文化、绘画技术等也都在北方草原地区盛
业熟练的工匠迁徙、聚拢到一起,从事手工业生产,各种 行。
手工艺品的工艺和技术无疑都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来于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游
17 世纪以后,清王朝在蒙古地区及中俄边境设置了多处 牧民族一直连接和贯穿着东西方文化,完成了双向文化
驿站,形成了覆盖蒙古草原的道路网络,为旅蒙商的发 传播的历史使命,并不断在东西文化汇流中汲取各种营
展创造了条件。来自俄罗斯、普鲁士和布哈拉的商人, 养,创造新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容。
将欧洲出产的毛料、呢绒等轻工业产品和中亚出产的香
三、草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宝石、麝香等珍贵物品运到尼布楚、恰克图、祖鲁海图
等地,与中国商人交换丝绸、罗缎、茶叶、大黄和瓷器等货 一是草原文化为中华文化世界地位的提升作出了重
物。同时,中国大盛魁等商号也曾组织数以百计的驼队, 要贡献。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持续发展且从未
驮载丝绸、茶叶等货物,由归化城、北京等地出发,取道科 中断,其内在的多元一体文化建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52 实践·思想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