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实践理论版202105
P. 38
理论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法意蕴
魏 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 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
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然界就没有人类,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
想对中国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 物质资料,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界的范围,
理论意蕴和实践战略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总任务总 必须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另
要求和未来愿景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多层级的论述,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
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 人类可以通过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来开展
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方法、观点,运用自然辩 实践活动,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中介,是
证法、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深刻分析了生态文明 连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终极活动,人类需要在实
建设的实践路径,对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生 践中认识自然,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对自然界进
态环境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 行改造,从而才能创造出更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物质条件。这些思想都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
重要理论源泉,所以总书记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理解 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
想”。
任何一种自然观,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立足于对人 二、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认
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提出了“坚持人与 识
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类社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同时超越了西方生态马克思 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生产力这一概念在马克思
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将 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
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作为新的价值主体,提出了“生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因此而贬低自然环境的价值,
命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他指出,“人与自然是生 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
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 不注重自然条件的过度生产,不仅不会推动生产力,
存。”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探究过程中 相反会破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所形成的辩证自然观一脉相承。一方面,马克思恩 为了破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元对立的困境,
格斯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