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实践》理论版2020年1期
P. 42

学习讲堂                                                                                                                                                                                                   思想理论版 2020·01



                 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对人类的交往和思维方                              它的这种发展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意识形                                            成自我封闭,主体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群体意识逐渐                               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
                 式均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态属性,能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下降,加剧社群区隔。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媒体平                              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要“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

                                                                     性。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属性还表现在                                            台和资讯终端开始采纳“算法 + 推荐”模式,用户的                            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
                  二、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挑战                                  设计、制造人工智能的主体的价值选择、价值实践等                                           兴趣和注意力被锁定在既定范围内,受众的信息域                               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

                                                                     一系列活动之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工智能始                                            被窄化,个性化的算法推荐破坏了信息呈现的全面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通过
                     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                            终还是为人类主体所建构和制约的,这种特点决定                                            性和多样性,部分信息被智能遮蔽和过滤,人的思维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意识形态挑战,确保

                 形态属性,在科技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等领域,是一                             人的主体价值包括社会价值观念必定融入整个设计                                            被算法规制。这不仅使受众失去了全面获取信息的                               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引领人工智能的健康
                 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类如                             过程之中,这些价值观念会随设计过程的完成而发                                            权利,影响个体的信息选择,而且受众的实践和观念                              发展。

                 人工智能这样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能同意识形                              生作用。而价值观念固有的主体性与相应的意识形                                            活动易受“算法 + 推荐”模式的设计者之主观意图                                 第一,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
                 态相混同。马克思所指的意识形态指的是观念形态                              态语境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将会带有强烈                                            的影响而出现价值偏向和行为偏向。                                     点,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科技革
                 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等。                             的意识形态属性。正是基于对马克思科学技术和意                                                 第三,人工智能革命将带来隐私安全和主体性                            命的发展规律表明,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

                 诚然,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确实                             识形态理论的时代解读,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界定等伦理难题。迈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人们的                              重要发明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往往会引发人类社会的
                 不能简单等同于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即意识形                              马尔库塞明确提出了“现代技术亦是一种意识形态”                                           生活正在成为“一切皆被记录的生活”。各类数据采                              深刻变革,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思维

                 态。但是,正如马克思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仅                              的观点。                                                              集设施、各种 APP 等应用系统能够轻易地获取个人                            方式、文化价值等。人创造使用机器从来都不只是
                 从抽象的人而是从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一样,马克                                   当然,明确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是为了                                        的各种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大量看似                               单纯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同时是改造社会和人自
                 思在分析科学技术时,始终坚持的是将人和科技联                              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而是要清醒地去分析人工                                            杂乱无章、没有什么关联的数据被整合在一起,就可                              身。技术和机器的发展不只是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起来,将技术发明、机器生产与资本占有联系起来                             智能的发展对当代意识形态工作所提出的诸多挑                                             能“算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性、生活轨迹、                             系 ( 生产力 ) ,更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 ( 生产关系和
                 进行考察。在其他人仅仅看到科技、机器的地方,马                             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有                                            消费心理、兴趣爱好等,甚至“读出”一些令人难以                              其他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人机关系辩证法给我们

                 克思发现的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是“处在现实的、                             效路径。必须看到,在当代中国,人工智能对社会主                                           启齿的“秘密”。如何保护每个公民的隐私?与此同                              的最大启示是,人—机关系的实质是人—机—人关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                              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是多重的、复杂且艰巨的。                                            时,人工智能体或机器人是否是具有法律和道德意                               系,讨论人机关系必须把生产力范畴和生产关系范
                 过程中的人”,他所揭示的是隐藏在科技和机器背后                             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挑战:                                                 识与行为能力的主体?一旦人工智能体触犯了他人                               畴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

                 的资本的剥削本质以及其他隐蔽的统治力量。这就                                   第一,人工智能革命造成的社会变迁淡化了两                                         利益造成社会损失,其责任的追究究竟应由研发者、                              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以人的自
                 表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理论之所以具有深邃的洞                              大意识形态的差异。新科技革命导致了人们把更多                                            运营者还是使用者负?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体可以算                               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不

                 察力,就是因为他在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                              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技术层面,以科学技术为主要                                            得上是具有自主行为能力、有法律和道德意识、需要                              是机器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说是掌
                 展的革命性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隐藏在其背                              载体的工具理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意识形                                             为自己的社会行为负法律与伦理责任的机体?对于                               控人工智能的一个或一群人对不掌控人工智能的大

                 后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上层建筑的力量,并对资本                             态,使人们任由工具理性摆布。人们更多地关注各                                            这些人工智能发展给伦理和法律带来的主体性界定                               多数人的关系。有关机器将统治人类的判断是错误
                 主义的政治、法律与哲学等上层建筑展开了无情的                              国的综合国力,关注人才与科技的竞争,而减少了对                                           等难题,迄今尚未达成明确共识。                                      的,机器永远都不可能统治人类,真正统治人类的是

                 鞭挞,这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真谛。                                文化和传统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对立的关注,具有明                                                                                                 机器的所有者。一个已经发生而且将来还会发生的
                     就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它之所以产生并迅速                            显阶级性的意识形态也或将淡化,由此跌入新科技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统治,不是机器对人的统治,而是那些掌握或控制智
                 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能够克服人脑和身体的                              革命带来的意识形态陷阱。                                                                                                           能机器的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对广大用户的掌握或

                 诸多生理局限,借助物化的智能延展人脑和身体的                                   第二,人工智能革命境遇下的传播方式引发社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给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                            控制。”因此,基于人的本质和人类创造活动的本来
                 功能,使人从繁杂的脑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中解放                              群区隔和价值偏向等现象。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社                                            作带来的诸多挑战,我们既“要从为人民创造美好                               意义,人机和谐共生应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轴心原

                 出来,从而能够进行更有意义、更富创造性的劳动。                             会关系智能化和虚拟化,过度沉溺于虚拟空间易造                                            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                              则”,是人类向往的理想境地,建构和谐共生的人机
                 40                                                                                                                                                                                                                       41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