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年4期
P. 46
实践探索
与群众健身需求相比,无论
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
不相适应。体育领域专业
人才更多关注运动项目本
身的特点,而对“治未病”、
疾病预防及辅助治疗等方
面的认识存在不足,不能针
对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
的“锻炼处方”。医疗领域
专业人才对人体状况了解
多,但对体育项目运动规律
了解不多,推广的健身项目
有限。因此,要科学规划高
群众体育活动要实现多样化、经常化和生活化,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缓解情绪、愉悦身心,让
等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广大群众尽享体育健身活动的乐趣。
课程设置,打通体育与文
化、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旅游等行业人才融合培养 三、补齐短板,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的“第一关”。 均衡发展
要以用人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建立健全适应
事业需求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包括
实施计划,优化体育教师、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 体育健身设施大幅增加、组织网络不断健全、指导员队
才的发展生态,营造良好的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的 伍和赛事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并且更加注重形式的多
社会环境,让专业人才在全社会各领域流动,成为推 样化和科学性。但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也存在公
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强大动力。 共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布局不均衡,指导员队伍、体育
要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体育教育,引导并发展幼儿 社会组织建设不完善等短板。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体育兴趣、培养少儿体育才能、锻炼青年体育技能,让 体系均等化、标准化、多元化,已经成为深化体育改革、
广大青少年爱体育、懂体育、会体育,养成体育习惯, 推动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中之重。
成为全民健身的“生力军”。建立完善政府、学校、社 要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着力推动建立健全横
区、家庭协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参与模式,创新运行 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可持
机制,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青 续发展的社会组织网络以及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重
少年体育参与模式。要抓住机遇,加强体育运动学校 点支持体育总会、体育单项协会、街道及乡镇层面的体
改革,完善文化课设置,健全旗县、盟市、自治区青少 育联合会或社区服务中心等三类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
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复合型、高水平体 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通过社会化运作促
育专业人才培养。 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形成城乡居民自愿参与、自我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