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年8期
P. 62

专刊专版      工作广角
              专刊专版 // 工作广角





























             汇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  同心共建美丽幸福家园


                        ——呼伦贝尔市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综述



                呼伦贝尔市是典型的民族大市,全市有 42 个民族,                      的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少数民族人口 51.5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 20%。2013                        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一是民族文化的品牌
            年启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呼伦                            影响力不断增强。打造了原生态儿童合唱《五彩呼伦贝
            贝尔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发展、改                            尔》等五张文化名片。大型民族历史话剧《拓跋鲜卑》
            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现实之需、战略之策、固本之举,                           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呼伦贝尔
            统筹部署,高位推动,着力在深入细致上用功、求实求                           大雪原》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高奖和“文
            效上发力,不断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创建工作取得                           华奖”优秀奖。《达斡尔民间呼号表演》等 30 余部作
            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各族干部群众满意的成果,                           品获国家、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二
            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是民族地域特色的节庆品牌逐步形成。陈旗被命名为那
                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是经济质量效益                          达慕之乡,新左旗被命名为蒙古族长调之乡,鄂温克旗
            同步提升。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2.9亿元,                     被命名为民间歌舞之乡,根河市被命名为敖鲁古雅桦树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3401 元,年均增                        皮文化之乡、敖鲁古雅驯鹿文化之乡,莫旗被命名为鲁
            长 7.1%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895                    日格勒之乡,鄂伦春旗被命名为狩猎文化之乡。三是公
            元,年均增长 9.7%。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业                         共文化惠民服务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乌兰牧骑草原“红
            向着优质、生态、高效、品牌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色文艺轻骑兵”作用,积极开展下基层惠民演出活动,
            业不断成长,大数据、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开                           年均完成演出 1300 余场次,观众 100 余万人次。鄂温
            工建设。旅游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人数                           克旗和莫旗乌兰牧骑获得全国“十佳乌兰牧骑”和自
            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 1721 万人次和 607 亿元。三是民                     治区“十佳乌兰牧骑”称号。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族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基地和民族食品加                           不断加大。根河敖鲁古雅传统驯鹿习俗展演中心、鄂
            工基地迅速发展壮大。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额尔古                           伦春桦树皮和狍皮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鄂温克抢枢非
            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阿荣旗新发朝鲜民族乡等乡                            遗保护传承基地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项
            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目库。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 项、传


           60  实践·思想理论版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