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10期
P. 23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奋斗在一线 / 特别关注
户与群众链接起来,形成帮扶链和责任链,让党组织成 化源远流长,自然灵秀和现代风韵和谐相融,像一颗闪
为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收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耀在大漠草原上的瀚海明珠,吸引着八方游客,也赢得
了全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美誉。
移出一片新天地
位于翁牛特旗东部的阿什罕苏木,通过实施“以生
易地搬迁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解 态立苏木、以产业兴苏木、以旅游强苏木、以和谐稳苏木”
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彻 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宝门银沙海生态旅游景区和乌兰敖
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如期脱贫的重要举措。翁牛 都“中国第一个畜牧业合作社纪念馆”的宣传和建设力
特旗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将安置和发展同步规划, 度,打造沙漠越野旅游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
实现了开发式和精准式扶贫,帮助百姓“挪穷窝”“找副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实现“苏木强、牧民富”的双赢
业”,让他们稳定脱贫。 目标。
走进翁牛特旗旗委、政府所在地乌丹镇易地扶贫搬 该苏木依托腰鲁山、珠日河山的原始森林和当地沙
迁的绿韵家园小区,墙上的标题映入眼帘:“搬得出 稳得 漠旅游资源,经营游览沙地风光、腰鲁山原始森林生态
住 能脱贫 可致富”。从 50 里外搬过来的小区居民霍县 旅游以及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民族特色娱乐项目等,通
在接受采访时欣喜地告诉记者:“我原来住的地方土地条 过银沙旅游合作社的形式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牧民增收
件不好,完全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一两千元。易 致富。目前,合作社已经建设了蒙古包群 15 座,购进了
地搬迁后,不仅住上了新楼房,收入也达到了七八千元,甚 7 峰骆驼、4 匹马和 6 辆沙滩摩托车,并建成了旅游点超
至上万元,还能享受水电管理费补贴,这日子真是越来越 市、餐饮、淋浴等旅游设施。为带动苏木里的贫困户增收
好了!” 致富,合作社将这些旅游设施承包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
翁牛特旗旗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易地扶 户,经营所得的纯收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每年每
贫搬迁各项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全力开展易地扶贫搬 人分红不少于 500 元。随着沙漠旅游的发展,贫困户的
迁工作。在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并用的同时,创新实施 腰包也会越来越鼓。对此,阿什罕苏木苏木长僧格充满
“易地扶贫搬迁+去闲置”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 信心地说:“我们的旅游发展已经起步,今后还要继续加
果。把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与城镇化建设、城镇 大投入、扩大规模,打造沙漠越野旅游基地,让更多的人
公共住房保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专门拿出 569 套已经 来沙漠欣赏美景、探险露营,也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
建成的、产权归旗人民政府所有的楼房,对符合条件的 脱贫致富。”
建档立卡搬迁群众进行集中安置。2016 年安置 1773 人, 在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曾诞生了引以为傲的
2017 年以同样的方式又安置 1025 户 3075 人,用 2 年 “草原红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畜牧业生产的
的时间完成了 5 年的城镇集中安置任务。同时,围绕环 “根登精神”。为传承蒙古民俗文化,弘扬“草原红星”精
城产业带建设,安排搬迁群众到园区、企业就业,实现搬 神,凝聚正能量,2015 年,阿什罕苏木党委、政府投资建
迁至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户每户有 1 人稳定就业,从 设全国第一个畜牧业合作社纪念馆,着力打造具有蒙古
根本上解决贫困农牧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增强了搬迁 族特点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通过重塑当年革命前辈
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取得了搬迁群众脱贫、 艰苦奋斗的场景,使参观者重温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精
迁出区生态环境改善、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多赢效果。 神,从而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始终沿着中国特
翁牛特旗易地扶贫搬迁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向 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该纪念馆自建成后,先后接
阳介绍说:“我们依托玉龙工业园区进行易地搬迁,由于 待各类参观学习近 2 万人次,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根
有了园区产业发展和就业支持,迁入者不仅可以安心在 登精神”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学习教育基地,“草原红星”
搬迁新区里居住,而且可以依托园区发展获得稳定的就 正在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业机会,这样就避免了迁入人口二次搬迁的隐患。” 勠力同心,脱贫攻坚;玉龙故里,再谱新篇。新时代、
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48 万龙
文化旅游谱新篇
乡儿女正满怀豪情地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阔步前行。
翁牛特旗是中华第一龙的故乡,历史底蕴深厚,文 责任编辑:刘 佳
2018 年第 8 期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