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教版01期改版PDF
P. 27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1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
治理体系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
文 | 李佳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 员队伍,始终将乡村自治置于党的坚 提高整个乡村社会的道德水平,推进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 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进一步增强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预防和减少
系”,这既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整体 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另一方 农村社会矛盾。乡村德治是乡村治
框架的新要求,也是农村现代化建设 面,要充分发挥乡村治理各主体的积 理的升华,不但要使德治成为政府工
的新任务。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 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 作的好帮手、村民利益的代言人,更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 乡村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德高望重 要使之成为和谐乡村的润滑剂。一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同步完善乡 能人、发家致富能手等乡贤人士积极 是要注重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
村治理体系,巩固党在农村的基础工 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切实起到带 公德的培养。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和
作;同时,农村现代化也不仅仅是基 头人、中介和桥梁作用,协同推进农 “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身边
础建设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应包 村和谐发展。 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评议活动,
括农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道德理 乡村法治就是在乡村自治的基础 弘扬正能量,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二
念的升华。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上,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乡村各项事务, 是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 保障乡村社会安全稳定,维护广大农 教育,坚持以规促德,以润物无声、潜
村治理体系 , 从根本上为破解乡村治 牧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村牧区 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理难题指明了方向,对于更好地解决 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乡村法治是全 观融入乡村德治中,使之成为农牧民
“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 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 群众的行为习惯。三是要加大优秀
设具有重要意义。 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实践证 传统文化传播力度,深入挖掘中华优
乡村自治,就是按照自我管理、 明,乡村法治是解决现阶段乡村发展 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原则,通 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基层干部违法行 神和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
过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 为等问题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因 创新。要实行家风建设、文明创建、
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 此,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依 诚信建设、道德评议等行动,引导村
民自治制度,以村民的民主选举、民 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理念,全 民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树立崇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为基 面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即完善农村牧 仁仗义、明礼守信、孝顺恭悌、尚和求
本内容,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区基层立法,依法保护农牧民的合法 同的文明乡风,推动德善大地、平安
等为自治方式,由农村群众依法行使 权益;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运用 乡村建设。
自己的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务,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 自治固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如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村务公开 定中遇到的问题;实行依法治国和依 自治、法治、德治,体现了以人为本和
制度、开展一事一议项目等。乡村自 规治党有机统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 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
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也是推进乡村 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乡村 治理的理念,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
治理的基本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 治理的公开公正公平;加大法治宣传 彰。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
农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乡村自 力度,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增强农民法 乡村治理体系,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
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推进农村 律意识,让农民尊崇法律,在社会活动 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
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 中感知和认同法律。 为指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
作用。当前,推进乡村自治必须充分 乡村德治就是通过乡土礼治秩 力创新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结合
考虑乡村特点和主体,一方面,要切 序、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等形式,带动 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壮大农村党 村民奋发向上,感召村民和睦相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努力。■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