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实践06期印刷
P. 23
2023年第6期/总第1458期
“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 辈子去坚守的治沙人:宁夏“治沙英雄”王有
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 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塞罕坝林场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进一步谈到科学精 海楼的护林员夫妇……
准配置的问题: 他们的身影,汇入三北大地,平凡而坚毅。
“我们现在规划生态保护区,有的是经济 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肩扛、
发展区,有的是农耕区,林地草原都在规划,都 手挖,在防沙治沙这个世界级难题前,三北人
要把它明确下来,这个过程中不要简单化,要 誓用白发换绿洲。无数双长满老茧的手、无数
考虑千差万别的情况,要辩证看待,因地制宜, 张晒得黝黑的脸,“一茬接着一茬,前赴后继地
统筹考虑。” 干”,久久为功,终将滴水穿石,终会黄沙染绿。
“三北”工程,东西绵延 4400 多公里,放 一路走来,调研、思索、启迪,习近平总书
在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考量,它的意义 记时常感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则更加宏阔。 在新华林场,负责人指着沙地里成堆的小
理国如张瑟,从来都是弦弦相系、韵韵相 颗粒介绍说:“这叫‘苦豆子’,老农民一看,就
叠。 知道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后可以在这里种庄稼
这片天空下,国家战略灿若星辰。京津冀 了。”
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这是人民群众在艰苦环境
“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基底,恰 下,不畏难的探索精神。”
是生态。而“三北”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的 在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总书记一边看沙
主阵地。 盘,一边详细了解全国 3 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
世界维度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共 河套灌区两千多年的灌溉史。
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三北”工程 治理江河是农耕文明的重任。在黄河南
无法估量的立体生态价值,成为“主动担当大 北改道的历程中孕育发展,河套灌区拥在阴山
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底 山脉的臂弯里,始于秦汉,“引河溉田,得自然
座。 之力”,汉“屯垦戍边”,唐“筑城固边”,清“雁
行耕地”,再从清朝到民国,“走西口”的乡亲们
“三北精神”里的久久为功 垦田修渠,赓续着灌区繁茂。
因一度是没有闸门控制的自流引水,灌区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 “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新中国成立后,
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 党中央下决心破解难题,建造一首制自流引水
续斗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考察中谈 灌区。
到古老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不屈服、不畏 “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由此
惧。 落成。新生共和国的千万建设者们,用低沉浑
人与沙的角力,亦是漫漫征途。 厚的号子声,汇聚成水利建设史上的大合唱。
黄沙与绿荫的抗衡,是空间的交锋,更是 时间又过去了一甲子。沙盘前,习近平总
精神的对垒。 书记仔细端详 7 级灌排体系。总干渠纵贯灌
座谈会上,总书记讲起他见过的那些用一 区,毛细血管般的支渠深入农田,每个毛细血
21 2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