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1期
P. 58

文化彩虹 /    文化长廊


                                   漫漫文化路 悠悠河套情


                                                           李俊红


                一方水土养一方                                                                      河套平原农业发达,
            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                                                                   是一块膏腴殖壤的肥美
            化。广袤的河套平原,北                                                                  之地,人民生活较为富
            依阴山,南眺黄河,东临                                                                  庶,因而自古以来就是
            乌拉特草原,西靠乌兰                                                                   周边省份人们移民的首
            布和沙漠。独特的自然                                                                   选之地。河套地区最为
            环境演绎出数千年古朴                                                                   著名的移民潮被称为
            而婉约的关塞长歌,为                                                                  “走西口”,意即陕西、山
            华夏文明书写出浓墨重                                                                   西、河北等地的老百姓
            彩的一笔。                                                                        为躲避灾荒、逃避战乱,
                河套文化属于草原                                                                 越过杀虎口、府谷口、独
            文化的一个支脉,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碰撞的                            石口等关口,涌入内蒙古土默特、河套、鄂尔多斯等地谋
            产物。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河套地区定居、融合。                            生的移民活动。河套平原敞开温暖的胸怀,迎接了这些
            民族变迁的历史沧海桑田,源远流长的河套文化孕育                            背井离乡的人,给他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这
            其中。                                                些移民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文化和各种风情民俗,与当地
                莽莽阴山,古老庄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                         的游牧文化相融合,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中部,东西走向,绵延数千公里,包括狼山、乌拉山、色                         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河套文化。位于杭锦
            尔腾山、大青山等。阴山像一道屏障挡住了南下的寒流                           后旗的头道桥镇被称为“走西口民俗第一村”,这里绿树
            和北上的湿气,形成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北麓是典                           成荫、沙水相依,既有天然景观,又有独特建筑,古朴的风
            型的荒漠草原,南坡则雨水丰沛,适合发展农业,处于农                          韵与现代的激情兼容并济,彰显了河套文化的大气与包
            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这里有悠扬的牧歌、欢                           容。作为一个移民地区,这里的文化带有明显的杂糅各
            腾的马蹄、醉人的牧场春色。草原敞开绿色的怀抱,匈奴、                         方、汇聚交融的特点。漫瀚调、二人台以及独具特色的河
            鲜卑、高车、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十                       套饮食文化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多个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人民不畏艰难,开挖总干渠。
                这个岁月长河中的屯兵戍边之地,经历了太多的鼓                         1958-1967 年,巴彦淖尔市历时 10 年,开挖了全长 230
            角争鸣,如今沉睡在黄河慈爱的臂弯里,安静而又祥和。                          公里的总干渠,使灌溉总面积由 354 万亩增加到 1026
            今天,不同民族、不同省区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安居                          万亩。开挖总干渠、总排干和兵团屯垦的历史壮举凝结
            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                                   出辉煌荣耀的“总干”精神,是新时期河套地区精神的精
                阴山南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蜿蜒而过,                         髓所在。
            经历黄河及其支流的长期冲刷,这里形成了“黄河百害,                              包容方能和谐,和谐方能发展。大自然的恩赐把阴
            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面积有 2.5 万平方公                        山、黄河、草原、大漠一一镶嵌在河套川上。这里既有农
            里,其中可耕地面积 960 多万亩,是全国三大自流灌区                        耕文明的开放胸襟,也有马背民族的豪迈风格;既有粗
            之一。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有记载显示人们在这里开凿                           犷的阴山岩画,也有细腻的小桥人家。像是一位绘画大
            沟渠,引黄河水灌溉,故农业十分发达,有“塞外江南”之                         师的精心构想,山水田园合理布局,春夏秋冬色彩更替。
            称。直到现在,这里沟渠纵横、农田遍布,盛产小麦、玉米、                        无论历史转换、时空交替,风土人情,味在其中。
            大豆、高粱等农作物,是中国的粮仓之一,还以葵花、蜜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
            瓜、枸杞、酒花等特产驰名全国。                                                                    责任编辑:张  晶



           56  实践·思想理论版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