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年3期
        P. 50
     实践探索 /    脱贫攻坚
            己把脉,充分吸收和采纳切合实际、可操作的脱贫想法                           和完善乡规民约,在村级活动场所、群众聚集地设置村
            和建议,提升贫困农牧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持续开展                           规民约、文明提示语等宣传栏和标识标牌,推进贫困地
            贫困地区农村牧区扶贫公益培训,提高嘎查村政策礼仪                           区嘎查村移风易俗。制作和发放以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
            宣讲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医疗卫生人员、养老护理人员                          的对联、年画、书籍和购物袋、围裙等宣传品,让乡风文明
            等的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习惯、心理健                           更贴近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
            康、文明行为和就医环境,提升贫困群众积极健康的精                               实施文化扶贫。扶贫先“扶志”,扶志更重要的是以
            神面貌。在贫困地区嘎查村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                          “文”化“人”。文化扶贫是精准“扶志”的金钥匙。因此,
            形成奖勤罚懒的风气,激发贫困群众的斗志,让他们自                           要大力开展文化扶贫,以文化自信提振贫困群众的发展
            力更生、勤劳致富。                                          自信,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激发他们追
                建设文明乡风。乡风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农村牧                          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助力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
            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助推贫困户精神脱贫的                           作反映扶贫事迹、先进典型、经验成果等的舞台和美术
            主要途径。目前,我区部分脱贫群众受益于扶贫政策,家                          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扶贫脱贫过程中的动人故
            庭收入日益增加,但由于参与赌博等原因又迅速致贫返                           事和可贵精神。鼓励各级各类艺术院团赴贫困地区开
            贫。因此,脱贫致富要“富口袋”与“富脑袋”双管齐下,                         展对口帮扶慰问演出,持续开展送戏、送演出、送电影、
            脱贫效果才能长久。文明的乡风、优良的家风和淳厚的                           送图书、送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满足贫困群众日益增
            民风是贫困户实现生活富裕持续长久的基础。要以培育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贫困地区嘎查村开展丰富多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不断提升贫困地区                           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自编自演秧歌舞、广场舞、二人台,
            农牧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牧区文明程度,形成“人人有好                           组织秧歌大赛、朗读比赛等,丰富贫困农牧民文化生活。
            习惯、村村有好风气”的局面,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                          以弘扬文明新风、地方文化为主题,坚持教育性和观赏
            动力。依托贫困地区基层大讲堂、道德讲堂,构建社会主                          性相结合,在贫困嘎查村内部主要道路和进出口公路沿
            义核心价值观大宣讲平台、贫困农牧民精神家园,引导                           线,建设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图文并茂、与农村牧区环
            贫困群众爱国爱党、感恩扶贫,积极变礼革俗、抵制陋习。                         境相协调的特色文化墙,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因地制宜在贫困嘎查村建设小舞台、文化墙、文化广场、                          观近距离传递到贫困群众的眼中和心里。挖掘和整理
            文化大道等宣传阵地,开展中国梦·致富圆梦、社会主义                          古今的乡贤事迹,传播和颂扬优秀的乡贤精神,使乡贤
            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通俗的语言、形象的图画诠释                           文化渗透到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形成向上向善、积
            乡风文明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加强贫困地区嘎查村农家书屋、电
            在贫困地区农村牧区落地生根。编创展示社会主义核                            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完善
            心价值观主题的民族歌舞、二人台等节目,让贫困户在                           图书报刊、电脑、音响设备、娱乐器材等配套设施,促进
            听歌、赏舞、听戏中受教育。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                         贫困农牧民文化素养提升。依托嘎查村文化站和文化
            美家庭、干净人家和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好邻里等评                         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手工艺等培
            选活动,组织群众口碑好、认可度高的先进典型、道德模                          训班,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技能。充分利用已建成
            范进行巡讲,弘扬最美精神,传播新风正气,使贫困户在                          的电子阅览室,引导贫困群众查阅、学习和掌握现代农
            潜移默化中受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坚持党员示                           牧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等资料,推动贫困群众在
            范、干部带头,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破陋习、树新风,影响和                         精神面貌发生改变的同时,学到实用种养殖技术,发展
            带动贫困户讲文明、讲科学、讲诚信,追求健康文明的生                          自己的产业。
            活方式。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以反对
                                                                    二、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好逸恶劳、酗酒赌博、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提倡勤劳致
            富、健康娱乐、崇尚科学和勤俭节约等为主要内容,制定                              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与其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
           48  实践·思想理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