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11期
P. 33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11
大村集体经济,提升贫困户的致富增收能力,变“输血” 房经营农家乐,刚刚起步一个月就赚了 1500 元。
为“造血”。 侯晓霞带领村“两委”班子,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
侯晓霞发现,伊和乌素嘎查庙屯自然村民族文化保 和经营体制改革入手,整合土地、劳动力、旅游文化等
存完整、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民俗旅游不失为一条好路 资源,通过股份制、公司化经营,盘活了村集体资源、资
子。在多方努力下,围绕庙屯旧址,配套建设了水冲厕 产、资金,在公司中设立村组集体股,探索出一条发展
所、超市、餐饮区,在民俗旧居展示园内建设辘轳井、马 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目前,村集体已获得分红 9
架子、布日格、窝棚等旧式建筑及民俗陈列馆,陈列了大 万多元,村民年均收入 7300 元。
量民间古旧生产生活用具,建成 60 平方米的碾磨坊, 精准扶贫户陈双喜因患有脑溢血,干不了重活,家里
复建老学校和儿童游乐场,建设了打谷场以及用于展示 的劳动力只有妻子一人,生活非常拮据。去年,他家以
民族文化的蒙古包乌力格尔艺术馆。“接下来我们将吸 土地入股,得到了分红,这让陈双喜乐得合不上嘴:“去年
纳 17 户贫困户,让他们经营农家乐。”侯晓霞说。 底,村里分红我拿到了 4000 多元。村里成立了公司,我
“多亏了侯书记,我有信心把农家乐经营好。”通 们农民变成了股东,以后年年都有稳定收入了。” ■
过易地搬迁住进新房的精准扶贫户韩宝春,利用老土 (作者单位: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人民政府)
李显华:
变“豆腐坊”为“梦之坊”
文丨刘向美
老话说,世上有三样苦,打铁、划船、磨豆腐。足见
豆制品加工这一行的不容易。看似很小的行当,库伦
旗水泉乡的李显华却做出了大文章,小小“豆腐坊”成 活重,产量也低。经过多次尝试我们改为由电机带动
为他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梦之坊”。 石磨 , 既方便省力 , 又大幅度提高了产量。现在,每天
刚走进水泉乡国龙石磨豆制厂,一股豆腐的醇香 能制作 1500 斤豆腐,收入达 4500 元。”
味就扑鼻而来。寻着香味走进车间,机器轰鸣、热气 现在,李显华的豆腐坊有工人 20 人左右,多数都
腾腾,几名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冲洗黄豆、磨 是本村或邻村的贫困户,月工资 2300 — 5000 元,工
浆、渣浆分离、煮浆、点脑、搅脑、压制,香喷喷的豆腐就 厂一年发放工资 40 多万元。“家里孩子正在读初中,
成型了。 耕地又少,靠种地的收入根本不够。现在家门口有了
李显华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的‘水泉豆腐’,方圆 工厂,我和媳妇每个月的工资有 4600 元,生活是越来
百里都很有名,由于采用传统的石磨工艺,豆腐品质 越有奔头了。”贫困户孟显友高兴地说。
高、味道好,很受顾客欢迎,现在主要销往科尔沁区、库 谈到未来的发展时,李显华信心满满:“我计划继
伦旗、奈曼旗、辽宁阜新等周边旗县乡镇,固定的销售 续扩大生产规模,添置机器,增加员工,试生产其他豆
网点有 100 多个。 类产品,实现豆制品生产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带动更
11 年前,李显华开办了水泉乡国龙家电家具城, 多的乡亲和我一起过上富裕、幸
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李显华紧紧抓住“石磨 福的日子。” ■
豆腐”这个商机,成立了水泉乡国龙石磨豆制厂。李 (作者单位:库伦旗委宣传部) 脱贫攻坚故事汇
显华说:“以前村里的家庭小作坊所有工序都靠人工 , (本栏目责任编辑 / 王英楠)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