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实践09期 印刷版 PDF
P. 31
2022年第9期/总第1449期
实践/每月1日出版
族群众心中。 统戏曲行腔的基础上,有机融入蒙 戏曲表演的从业者。而是要通过这
古族音乐元素,既增强了视听效果, 种颇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
创新·融合 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相互交 向孩子们普及传统文化、历史知识、
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道德理念等,帮助未成年人全面发
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两个打造”, 半生殚精竭虑,张树德既做了 展。”这是张树德不变的初心,也是
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又做了 他对未来的憧憬。宁城第四中学、
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自 数不清“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每 宁城天北中学、宁城第三幼儿园等
治区级非遗项目“宁城评剧”市级代 一部传递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创新作 学校,利用第二课堂把宁城评剧艺
表性传承人,张树德以此为鞭策,在 品,都是时代精神风貌与民族文化 术的传播、传承工作做实做强,通过
艺术实践中立足地区实际,挖掘评剧 内涵的生动载体。 评剧为孩子们讲述中国故事,涵养
艺术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
他把评剧传承作为铸牢中华民 传承·追求 此外,张树德还积极组织活动
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 辅导业余评剧团体,先后为小城子
精神家园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拘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动中 宁北村圆梦艺术团、天义镇鑫宇评
格将这门传统艺术与蒙古族音乐舞 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剧团、铁东街道朝霞艺术团等民间
蹈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内蒙古特 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 团体指导唱腔、表演、音乐创作等专
色的评剧,让各族群众在欢歌笑语 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 业技能,激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
中共学、共享、共乐。 化新辉煌。这让张树德深受鼓舞。 文化的自信。
他创作的评剧《烽火宁城》,再 他把满腔赤诚投入挚爱的民族文艺 2022 年 7 月,好消息传来,宁
现抗日英雄高桥带领八路军冀东军 事业,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挚爱的 城县乌兰牧骑创作的评剧《金戈铁
分区三区队和各民族团结一心、英 乌兰牧骑。 马》、《全民团结共抗日》、表演唱《笑
勇奋战、艰苦卓绝的抗日救国斗争 传承、挖掘、创新、发展,张树德 满农家院》、二人转《新小拜年》4 部
事迹,歌颂了宁城各族儿女为抗日 积极履行传承人的责任,不断加强 作品入选“全区乌兰牧骑原创经典
救国不怕牺牲、共赴国难的民族气 对年轻非遗后备人才的培养,开设 作品传承工程”。
节。评剧《杏花盛开的地方》,以歌 专业和业余“宁城评剧”传承培训 如今,在每年超过 150 场惠民
颂赤峰市治沙植绿典型为主题,通 班,为市级评剧传承人马艳红,县级 演出中,张树德不断总结过去的得
过序幕《灾难》《春晖遍草原》《春 评剧传承人邵中华、刘海珍,评剧青 与失,满怀信念地面向未来,决心更
草碧连天》《春风暖人心》4 个篇章 年演员陶永全、孙东雅、李冉冉等指 深入地扎根在艺术土壤里,创作出
及尾声《绿色》,动情地展现了主人 导演出三十余台,为“宁城评剧”的 无愧于时代,助力民族团结、社会和
公马翔明一家治沙还绿的历程,抒 传承、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谐的艺术作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
发了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民族 为唤起青少年对评剧的兴趣, 回报党和人民,回报热爱评剧的观
团结情,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 让古老的艺术借助年轻人的力量传 众,为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情在山乡》《老 播、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张树德 贡献自己的力量。
哈河水长又长》等艺术作品的音乐 积极推进评剧进校园活动。“此举 作者单位 :赤峰日报社
设计独具特色,在保留中华优秀传 并非为了培养千千万万的戏迷或者 责任编辑 :史泽奇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