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理论10期
P. 29
思想理论版 2020·10
化共同体,更是一个政治法律共同体。在党的领导下, 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是被实践证 来。
明了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也是铸牢中华 共同营造美丽宜居的中华民族家园,是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生态路径。中国这片广袤的
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土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多
体意识的重要经济路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民族地区多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高原冻土、戈壁沙漠、高山草
展的基础上,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原、森林河谷等自然环境都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在边
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 疆民族地区构筑祖国生态安全屏障,既是为了让各族
群众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全 群众共享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
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 2019 年的 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大 大计。
量的篇幅论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并将其视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柱之一。只有推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义
意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血
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路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 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既是对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民族与国家的继承,也是对民族与国家的超越。铸牢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 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
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发展 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
各民族共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铸牢中华民 不懈奋斗。
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文化根脉。 从国际视域来看,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
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 变局,中国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以
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社会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 更为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面向世界。铸牢中华民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
的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并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 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应对云谲波诡、日益复杂的
新特点,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 国际形势的深厚底气。
所未有。面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要主动探索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
新民族工作机制,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究所)
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 责任编辑:高旭天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