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年3期
P. 50
SJDDJYB 身边故事
苏木山之歌
文 | 史泽奇
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城南 40 背到山上,他们的肩膀被绳索勒出 棵树,我都舍不得,心里像剜自己的
公里处有座苏木山,这里是内蒙古 了伤痕,渗出的鲜血浸透了肩头的 肉一样疼。”
最大的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 衣衫。沿着这些蹚过汗水和血水的 王二娃说:“每回看到那些破
78%。七月盛夏,这里平均气温只 脚步,荒山孕育了一行行绿色的奇 坏树的人,心里真是恨,就像看到别
有 19.9 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达每 迹:董鸿儒和他的同事们每年坚持 人欺负自己家的孩子一样。遇到
立方厘米 3800 个,被当地人誉为 造林 1 万多亩,到上世纪 80 年代, 山火更是焦心,为了我们大伙儿的
“养生的天堂”。 在苏木山的 5 个林区 300 多个山 ‘孩子’,林场里爱抽烟的人们硬是
然而,曾经的苏木山却是一片 头,造林面积已达 10 万多亩,产值 把烟给戒掉了。”
荒芜。79 岁的董鸿儒见证了这片 高达 3 个多亿。 刘二来的父亲刘占元、儿子
土地的发展变迁,也把自己最美好 兴和县新城区兴欣小区是苏 刘太平都是林场职工,家中三代
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这里。 木山林场职工的棚户区改造回迁 播绿人,刘二来对树的感情更是深
1958 年,年仅 18 岁的董鸿儒 房,小区内居住着 103 户林场职工。 厚。“山上的树,我一株一株都摸
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来到苏木 年逾古稀的齐美、武来喜从上世纪 遍了,没有哪一株树我说不来它的
山当起了护林员。当时的苏木山, 70 年代就上山做了护林员。“当时 生平。”
草木稀疏,一片荒芜,为了找到适 日工资最高能挣 1 块 4 毛 8,还不 有一株“小树苗”是林场职工
合种植的优良树种,董鸿儒平均每 能按时开支。上山吃不饱,全靠野 们看着长大的,那就是董鸿儒的长
天要在山里走 50 多里路,足迹踏 谷子和野菜充饥。”那时的苏木山 子董存战。2008 年 2 月,在兴和县
遍苏木山的每一寸土地。探索、试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来 纪律检查委员会任副书记的他按
种,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一次次没有 了,风来了。那风啊,刮得人脸上褪 照组织安排,挑起苏木山林场场长
结果的付出,甚至因苏木山地处偏 层皮,刮得房上揭层瓦。 的重担,继承了父亲毕生的事业。
远医疗不便,董鸿儒痛失了 3 个子 说起过去苏木山的苦,老人们 今天的苏木山,40 多种花草争
女……然而,山涧里的一株华北落 都一声声叹息。可说起苏木山的树, 奇斗艳,120 余种药材欣荣丰茂,40
叶松,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他们的眼睛里却透露着无比的骄 多种动物悠然自得,1000 多万棵树
1967 年,苏木山上开始了持续 傲。林场老职工韩五斤一辈子植树, 木郁郁葱葱。正是因为像董鸿儒一
近 10 年的“造林大会战”。山上造 更爱树。他说:“我的孩子们都在林 样的植绿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当
林不同平原,树苗全靠人工往上背。 场出生,我给他们都取了和树有关 年的荒山早已绿树成荫,华北落叶
每到植树季,董鸿儒和林场职工、周 的名字,分别叫树平、树凤、树立。” 松深深扎根苏木山,高耸入云,成片
边群众近千人,一趟趟把浸湿的树 李补元说:“树长大了、长密了, 成林。■
苗和 70 多斤重的铁皮水箱从沟底 每年林场都要间伐,可不管要伐哪 (作者单位 :乌兰察布日报社)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