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八方甘雨报年丰——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纪实

2021年03月04日 10:22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20年,自治区粮食产量732.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肉类产量260.7万吨,实现“十六连稳”。新创建草原肉羊和向日葵两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粮仓”粮满,“肉库”肉足。极不寻常的年份,极不平凡的成绩单。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蹄疾步稳。

  八方布甘雨,四远报年丰。希望的田野、欢腾的牧场,沐浴在春光里的内蒙古,开出一树嫣红。

  大幕拉开——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着眼大局大势、全面对标对表,定策施策切中肯綮、破题答题四两千斤

  人均土地面积是全国的6.47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4.75倍。日照充分、雨热同季,“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肉羊产业带”“玉米黄金带”自西向东渐次排布……发展现代农牧业,内蒙古丽质难掩、优势独具。

  “内蒙古要把农牧业发展好,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

  2014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三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次次提到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冷暖牵挂、甘苦萦怀,念兹在兹、殷殷嘱托。

  鹰击长空,须借好风振翅;船行大海,要靠灯塔指向。

  “紧扣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作用,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的话掷地有声。

  “科学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点对现有水浇地进行水肥一体化改造,不准新打机电井,不再新增灌溉面积。要把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体规划、一体推进。”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反复强调。

  着眼大局大势、全面对标对表,高点站位定位、统筹谋篇布局,定策施策切中肯綮、破题答题四两千斤。

  粮食是否安全?饭碗能否端牢?耕地和种子如同车之两毂、鸟之两翼,是关键,是要害。

  确保耕地数量,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提升耕地质量,新建高标准农田,推进盐碱化耕地改良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粮食生产“命根子”。“十三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4125万亩,改良盐碱化耕地157.2万亩。

  实施种业发展行动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农作物、林草和畜禽种质资源库,提高育种创新、良种繁育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是农牧业的“芯片”,要握紧抓牢。建设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繁育基地和3个国家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围绕重点领域集中攻关,频频布局、连连落子,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前所未有。

  实施奶业振兴三年行动,规划建设黄河流域、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五大奶源基地,实施种养加一体化。制定传统乳制品地方标准,传统乳制品占全区乳制品产量近10%。

  应变局、开新局,稳住“基本盘”、守好“压舱石”。采取最切实的举措,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草原保护制度。路径,清晰明澈;行动,坚定有力。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凝聚起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幕徐徐拉开。

  精彩纷呈——东风入春化雨,汗水落地生金。“放大”和“溢出”效应正在凸显,爱上内蒙古,有了厚厚实实的理由

  红酒配奶酪,布小林在北京举行的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上亲推休闲新吃法。瞬时,内蒙古传统奶食品上了热搜。

  去年,内蒙古奶牛存栏129.3万头、牛奶产量611.5万吨,分别增长5.6%和5.9%,牛奶加工转化能力700万吨以上,牛奶产量、加工能力以及奶制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伊利、蒙牛等一批国际知名乳企迅速崛起,中小规模特色加工产业持续壮大,奶业这张名片如此靓丽,答案不仅仅在舌尖上。

  一尝倾心,北京人桑跃军和河套面粉结了缘,他成为兆丰京津冀地区的一级经销商,每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

  种在“冰”上,收在“火”里。常规杂交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选育出兆丰5号、巴麦13号等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自主研发“现代石碾冷制粉”专利生产线,一举解决石磨制粉含砂超标等问题。

  河套面粉出类拔萃,旭一牛肉登上北海舰队,河套白酒走出国门,三胖蛋原味瓜子火爆全网……2020年,“天赋河套”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第一。

  不可复制的品质基因、持之以恒的创新研磨,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园区、做优“蒙字标”品牌,全区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25件。“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越树越亮,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百亿元……

  2020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25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培育形成乳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羊绒、蔬菜和草业9个百亿级产业。

  爱上内蒙古,有了厚厚实实的理由。

  在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的小广场上,整齐排列着刚刚作业完毕的电动回收车、分类转运车、铲车、清扫车。县里配备相应车辆和垃圾分类设施,定时清理清运垃圾。

  既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着力点,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县委、政府这样看待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去年8月,突泉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2020年,自治区圆满完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5%,超出目标3个百分点,97.7%的行政嘎查村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30万农牧民饮用水氟砷碘超标和苦咸水问题得到解决。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8071公里。

  春寒料峭,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乌日根温都日勒嘎查牧民王泽民一早就忙开了。“以前放牧是散养,牛能吃多少算多少。如今集中舍饲育肥,划了7个棚圈分栏管理,牛产犊有专门的产房,有技术员上门服务。”

  过去平均150亩草场养1头牛,现在200多亩地养了300多头牛,草场压力减了,牧民收入增了。增绿、提效,作为自治区试点旗,阿巴嘎旗探路牧区现代化自始至终秉持这个基本点。

  从畜牧业结构性改革到牧区现代化管理,从家庭智慧牧场的推广到培育新型牧业经营主体,从探索规模经营机制到扩大牧区社会化服务……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牧区生产发展、牧民生活富裕、草原生态良好相统一。

  2020年,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控制目标。“十三五”期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766元增加到15283元,比2015年增长4517元,增幅41.9%;80.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7个贫困旗县、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退出。

  东风入春化雨,汗水落地生金。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亮点精彩纷呈,“放大”和“溢出”效应正在凸显。

  绿作底色——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更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更强劲的律动还在后头

  原色,底色,浓色。在内蒙古,绿色的承载极其深厚。

  一切因绿而起,一切因绿绚烂。

  “两袋米”“两头牛”“红红火火搞旅游”,把绿色当成立盟之本、发展之基的兴安盟,由绿衍生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赢在当下,更赢在未来。

  一根玉米,清晰地演绎了通辽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牛出院、树进院,家家养牛、户户无牛,腰包鼓了、环境美了,“黄牛之乡”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转型,是由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畜牧业的必答题。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羊成“精英”、牛变“新宠”,锡林郭勒盟奉上人草畜和谐共生的范式样本。

  品牌引领、链条延长,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振兴动能澎湃,大视野构建现代农业、宽思维挥毫绿色文章,“塞外粮仓”巴彦淖尔找到了点绿成金的钥匙。

  “这是今天割的小白菜,一共300斤,准备送往龙凤蔬菜批发市场。我家一共8座温棚,去年收入不错。冬天种的大棚果蔬现在进入上市旺季,从长势来看,今年也差不了!”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巴彦霍德嘎查温棚种植区的种植户张丽说。

  “我们这儿的红皮土豆品质好,去年一场助农活动,只用3天就在网上卖出几万单!现在有了电子商务,足不出户就能把农产品卖到天南地北。”商都县绿娃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武占江说。公司2015年6月在京东、天猫等平台开通“蒙绿娃”旗舰店后,网络销售占到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牧场遇上“算法”,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鄂托克旗乌兰镇赛罕塔拉嘎查牧户韩德力格尔家的羊圈装了“无人分类数羊通道”,每只羊都带着“身份证”,经过一个固定地方时,会被“电子眼”刷到,羊的数量、健康等数据,会实时传输到“牧掌柜”APP上。“这叫智慧牧业!”他说。

  奋进的脚步,如此铿锵;美好的模样,如此真切。绿水青山、景美人和、诗意栖居,不是诗人笔下浪漫的想象,而是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炫目存在。

  产地净化。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高效节水面积达到2811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地膜回收率8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58%。

  加减辩证。2020年,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用标单位共计1005家,产品总数2136个,总产量913.21万吨。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牛奶、羊肉、羊绒、草业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国消费市场近四分之一的羊肉、五分之一的牛奶来自内蒙古。

  科技兴蒙。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0%和82%。

  “十四五”开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往哪儿走?怎么走?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弦定音。

  “绿色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要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两个基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数字化发展,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更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更强劲的律动还在后头。(记者 高雪芹 韩雪茹)

责任编辑:高欣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