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实践07期 印刷版 PDF
P. 65
2022年第7期/总第1447期
实践/每月1日出版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要坚持以 民族互嵌式集体学习生活中交往交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想 流交融;加强各民族学生对国家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政治教育的主线,教育引导各民族 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引导各 坚定各民族师生“五个认同”,使民
学生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 族地区高校成为巩固和发展民族
理性认知内化于坚定的情感信念、 观,增强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 团结大局的坚强阵地;其次,要依
外化为行动的强大力量,促进各民 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 靠相关民族特色专业和民族史料
族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 感,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理想 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
知行合一。 信念、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资源,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紧
各民族优秀人才。 密结合,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事业的发展;再次,要将高校
是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各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在与
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 是民族地区高校引领文化发 地方政府、企业、社区、民间组织等
展的根本方向 多方的交流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
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人才,将 的思想传播、舆论宣传、文化辐射
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各个行业、各个 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中 的作用,将先进的文化理念传播给
领域的骨干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 心,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化传统是在 社会各界,引领民族地区形成民族
及知识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 当地历史传统与民族文化传统共 团结、友好互助、求实创新、积极向
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滋养中形成的,既有对本地区发 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培养各民族 展历史的反思、概括和提炼,也有 民族地区高校深化铸牢中华
人才的前沿阵地,要立足于中华民 对本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一项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一方面必 吸收、传承与整合。因此,作为民 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人才培养各
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好 族地区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 环节、社会服务全方位的整体性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库,民族地区高校在文化建设中既 作,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
人这一根本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把 要注重传承知识、科学研究、培养 鲜明主线和使命担当。民族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 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也要 高校必须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
育贯穿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引领社会主流价值、推动 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
“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 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
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 受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开放 传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意义,深刻把
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 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我 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
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 国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 教育的理论内容及实践要求,认真
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 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民族地区高 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
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 校要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 责任和时代使命,促进广大师生在
工作中,充分把握各民族学生的心 命感,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当地 思想认知上高度统一,让铸牢中华
理情感和实际需求,充分尊重各民 各族群众的思想认知和文化追求, 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校园
族学生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切 为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实解决好各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 步注入精神动力。首先,民族地区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就业上的困难,促进各民族学生在 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责任编辑:史泽奇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