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年7期
P. 37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7
威胁“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 势在必行。杭锦旗人在公路两侧扎出 2000 多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就在库布其沙漠 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
南缘。提起幼时的风沙天气,村支部书记陈军 如今,驾车行驶在这条穿沙公路,昔日的沙
至今心有余悸:“记忆里小时候到处都是沙子。 障网格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公里宽的
大风刮一晚上,沙子就把房门堵住了,得跳窗出 绿色植被。老百姓通过修路学会了治沙,一片
去。沙子有时甚至把房子埋了,顺着沙丘一路 片绿色沿着公路两侧向沙漠深处铺展。
走,能走上房顶。”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在最初更像是一场倒
官井村曾经有另一个名字——“一苗树 逼之旅。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
壕”,因为以前偌大的村子,只有一棵柳树成活。 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一苗树壕”, 治沙,在长期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库布其人探索
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市大 形成了“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
胆改革,先行先试,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封山 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
育林、封沙育林育草”,到 90 年代的对综合治 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库布其沙漠成功
理开发沙区山区的项目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再 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
到近十年来的加大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生态补 转变,筑起了一道二百多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偿、土地流转、生态移民等系列措施……库布其
沙漠的综合治理被一届一届党委政府推向新阶 绿富同兴——
段。 让风沙变风景 黄沙变黄金
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奠定了
治沙工程的坚实基础,激发了社会各界巨大的 看大漠落日飞红霞,听满天星斗说情
治沙动力,坚定了人们治沙的信心。在村民高 话……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在最美的季节,
林树的带动下,官井村村民纷纷加入包地治沙 库布其沙漠景区迎来了旅游旺季。不可否认的
的行列。如今,官井村全村 33 万亩土地,种树 是,不断向高端、纵深发展的旅游业已将库布其
19.2 万亩,“一苗树”发展到一大片林。一丛丛 沙漠转变为一座发掘“美丽经济”的富矿。
的沙柳、柠条,牢牢锁住了沙丘。 在库布其沙漠的景区中,被绿化的区域和
顶着风沙不回头,盯着绿色加油干,库布其 沙漠同时共处的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形成了特
人就像大漠中的骆驼一样坚韧皮实。 有的生态旅游价值。生态种养殖产业链的形
登上杭锦旗第一条穿沙公路旁的防火瞭望 成,促进了生态旅游文化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
塔,四下远望,只见公路两侧的沙地,被沙生植 旅游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据银肯塔拉的治沙
物覆盖起来。这条全长 115 公里的黑色柏油路, 人——明禾集团董事长李布和介绍,他在这里
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利剑,直插库布 走出了一条通过在沙漠种植饲草发展养殖业,
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 再让种、养殖业反哺旅游业的新路子。在银肯
沙海筑路,谈何容易!现已退休的原杭锦 塔拉生态旅游区,游客不仅能够看到沙漠景观,
旗交通局局长白富华,是当年的筑路人。修路 还能够体验治理好的沙漠绿洲,感受人类改变
前,他曾带领技术人员进入沙漠勘测设计。“一 沙漠的传奇,这样的生态旅游在 2018 年吸引
个月的测绘,足足丢了几十个水壶。为啥?水 了 20 万游客。
壶放在测绘过的路线,刚走 100 多米,就被沙 披上绿装,只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第一步。
子埋了。”白富华说。 绿富同兴,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
从 1997 年到 1999 年,三度寒暑,七次会 展并举转型,才是治沙的最终目标。随着库布
战,13 万杭锦旗人的汗水,凝结成了一条纵贯 其沙漠生态的修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
沙漠南北的柏油路。但如果没有植被压沙护路, 勃勃生机。
一场风就能把路面埋得踪迹全无。种树固沙, 在库布其,参与治沙造林及相关产业开发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