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实践理论版12期.indd
P. 50
实践探索 / 新思想新实践 新思想新实践 / 实践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
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 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大基础 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
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
胡清惠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 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 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 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 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 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
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 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 园。
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 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 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 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 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 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
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 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 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 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
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 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
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 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 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 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 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 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 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 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进交流。要大力开展民
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 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 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 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 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
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 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 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 本遵循。 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
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
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 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 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 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 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
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 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 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 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
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 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 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
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 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 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 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
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 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 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 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
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 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
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 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 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
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 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 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
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 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 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
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 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的工作。 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
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 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 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 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 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 园。
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 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 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 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 责任编辑:李贵文
48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 年第 12 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