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实践》立论版2018年6期
P. 18
特稿
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乃至整个内蒙古工作,对文艺全局 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其艰苦创业的豪迈、送歌献舞的
工作,都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激情、奋发进取的拼搏、无私奉献的热忱,在内蒙古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 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
文艺繁荣发展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无 大创举,留下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论是对过去的肯定,还是对未来的希望,都具有重大的 乌兰牧骑发展实践,集中体现了党的文艺工作的根
方法论意义。比如,“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 本性质。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性质的根本所
原上辗转跋涉”,指明了乌兰牧骑应保持的艰苦奋斗精 在。60 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始终坚定忠于党、
神;“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指明了乌兰牧骑服务形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自觉担当起党的政策
式的基本特点;对今后工作提出的“七句话”总要求, 的宣传队、先进文化的播种机,在内蒙古广袤的原野上,
系统阐明了乌兰牧骑未来发展的思想指引、传承基因、 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巨大关怀,歌唱农牧
价值追求、工作方法、服务对象、主要任务、目标要求等 民幸福生活,每个音符、旋律都跳动着“站在草原望北
问题。完整领会重要指示精神,就能找到谱写新时代乌 京,草原儿女心向党”的神采气韵,保持了“红色文艺轻
兰牧骑事业新篇章、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金钥 骑兵”的鲜明底色。正是这样的坚守,乌兰牧骑才从无
匙”。 到有、由小变大,发展到今天的 75 支队伍、3000 多名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激发奋进斗志和 员,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这深刻启示我们,只
创造热情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 有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永远保持一心一意听
中,高度评价“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灵魂,“红色的嫩芽”才能根深叶茂,
勉励我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种肯 文艺事业才能更加蓬勃发展。
定,既是对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巨大鼓舞,更是对做好新 乌兰牧骑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民的文艺”的本
时代乌兰牧骑工作的有力鞭策,必将激励乌兰牧骑队员 质要求。“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社会主义
们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彰显新作为,大力弘扬乌 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乌兰牧骑自建队之
兰牧骑优良传统,更好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更好丰富 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针对内蒙古
农牧民文化生活,更好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让乌 地广人稀的区情,创造性地实践了“队伍短小精干、队员
兰牧骑在广大人民中深深扎根、永放光彩。 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建队方针。
60 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以丰富的
二、乌兰牧骑的历史经验及其时代价值
民族艺术为底蕴,聚焦现实题材,累计创作演出 1.3 万多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汉语意思为 个节目,一大批“望得见蒙古包、听得见马头琴、闻得见
“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 年 6 月,在乌兰夫同志亲切关 青草香”的精品力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一代代乌兰
怀和直接领导下,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累计行程 130 多万
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诞生,之后全区各地的乌兰牧骑如雨 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 36 万多场次,观众
后春笋般涌现并成长起来。他们用短小精致的节目向 总数达 2.6 亿人次,创造了自治区乃至全国文艺发展史
农牧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服务 上的一个奇迹。这深刻启示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
基层群众,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 为中心,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文艺
骑”。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工作才能始终把握住“为什么出发、向哪里前进”这个大
多次观看乌兰牧骑演出,接见乌兰牧骑演员,组织乌兰 方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才能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
牧骑全国巡演。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乌兰牧骑走过了 放出绚丽光彩。
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60 多年来, 乌兰牧骑发展实践,锤炼锻造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
16 实践·思想理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