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10期
P. 58
文化彩虹 / 文化长廊
蒙派杂技耀舞台
徐 跃
杂技是一种非常古老 碗还要踢碗,要求杂技
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不 演员在训练过程中具有
同类型的杂技表演节目传 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专注
递着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 力。别看这些碗平平常
化的信息。内蒙古杂技艺 常,毫不起眼,要想让它
术已走过半个世纪,在继承 在脚上服服帖帖,还真
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基础 是一件要功夫、要时间
上,突出草原文化内涵,融 的事。碗的摆放要一反
合民族传统技艺和优秀元 一正,这样踢出的碗才
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蒙 能在同一方向落下。一
派杂技”。 个动作,要日复一日、年
近年来,在五大洲 40 复一年地练习。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 十年磨一戏,杂技
一个个精彩绝伦、具有鲜明 就是这样。演员王雪
民族特色的“蒙派杂技”表演,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 说:“我练习高车踢碗也有十几年了,始终秉承‘用一
返。内蒙古这片文化沃土孕育的民族杂技艺术,以其 辈子时间将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我很
独特的草原风情、浓厚的文化底蕴、粗犷豪放的表现风 珍惜现在的时光,我想每个杂技演员都和我一样,想达
格,闪耀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 到顶峰,像运动员一样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作为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挖掘、保护、传承和 员,他们留恋舞台,但是因为身体、年龄的状况和工作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的需要,总有一天会离开舞台。但他们有一个信念,只
化、创新性发展。“蒙派杂技”作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 要能给观众带来愉悦和享受,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
一部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蒙古杂技要想在全 的。这或许就是草原杂技人的蒙古马精神。
国乃至全世界出彩,就要融合本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今天的“蒙派杂技”不仅形
情,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杂技 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更通过管理和创新成为了自治区
团团长塔纳说。 文化艺术事业一张金灿灿、亮闪闪的名片。“既有草原
半个世纪以来,内蒙古杂技在培养少数民族专业 文化的内涵,又把草原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智慧融入到
人才、“蒙派杂技”创作、马背杂技探索等方面都取得 独有的表演风格当中,这就是蒙派杂技。”塔纳团长说。
了好成绩,演出水平日益提高。杂技团先后创作出《搏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内蒙古杂技家协会和内蒙古
克勇士》《五人踢碗》《四人柔术》《射箭》《举刀拉弓》 杂技团立足于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历史沉淀和现实
《五塔造型》《对传马鞭》《双蹬奶桶》《蹬弓造型》《昭 生活,结合艺术市场的变化,实施精品节目战略,不仅
君出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蒙派杂技”节目。这些 打造了《五人踢碗》等一系列有着鲜明草原特色的节
节目在内容上融入草原文化内涵,在表演形式上突出 目,并且积极和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创作了马背杂技
民族风格,在服饰、道具、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方面 《千古马颂》、杂技剧《成吉思汗风》、杂技音舞秀《情动
注重民族特色,把蒙古族的风俗、文化与经典杂技表演 满洲里——梦幻之旅》、儿童魔术剧《除夕外传》等综
进行了巧妙的嫁接。 合性杂技剧目。这些代表性剧目的成功打造,把“蒙
“蒙派杂技”发展至今,积累了宝贵的演出经验, 派杂技”的艺术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探索出丰富的节目样式。每个节目都经历了创始、发 如果说,20 世纪是“蒙派杂技”快速发展、初露锋
展、成熟的过程,《五人踢碗》便是如此。从 1972 年的 芒的时代,那么 21 世纪则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再攀
《双人踢碗》到 1988 年的《四人踢碗》,后来发展为《五 高峰的新时期。今年 8 月,“蒙派杂技”首次亮相中
人踢碗》。从 2 人到 5 人,不仅是数字的增加,创新之 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为广大观众带来高质量的艺
不易、练功之艰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术享受。
《五人踢碗》所有的动作都在高车上完成,不但顶 责任编辑:张 晶
56 实践·思想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