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实践06期印刷
P. 3
卷
首
大国治沙
本刊评论员
今年 1 月 1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2012—2021 年中国
累计完成造林 9.6 亿亩,防沙治沙 2.78 亿亩。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沙进人退”到“绿
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新标杆,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6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时指出,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
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总体上
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大国治沙,我们一直在路上。
科学治沙,禁锢流沙的“中国方案”。从三北防护林,到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再到退耕还林还草,中国
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规划期限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投资力度之大、民众参与程度之高,为世界所罕见。党的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
扩展态势,“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样本”。
“什么地就种什么树”,因地制宜的中国治沙之路。2019 年 7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七届库布其
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时指出: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 2030 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
“
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这一立体光伏治沙新模式,是库布其沙漠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中
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又一杰作。如今,当地走上了一条绿富同兴的康庄大道,林沙产业总产值达到 45 亿元。
产业治沙,绿富同兴的“中国智慧”。生态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治沙,也要治穷。要用发展的办法防
沙治沙,走市场化、产业化防沙治沙的路子,将沙海变成“聚宝盆”。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通过“公司 + 基地 +
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和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3 万多户农牧民为之受益。
接续治沙,代代传承的“中国精神”。在漫漫黄沙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防沙治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现“人沙和谐”就要靠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千千万万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
人民,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生态奇迹。大国治沙,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防沙治沙
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大国治沙,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们可以集中力量
办大事;大国治沙,向世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国治沙,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所
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大国治沙,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一
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大国治沙,我们仍然在路上。
责任编辑 :刘秉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