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20年党教版05期
P. 28
SJDDJYB 特别策划
上描绘出图画。岩画的题材大多取材于狩猎活动,其中 纸爱好者众多,各旗县区还有数量众多的“剪纸文化大
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作画者对动物形体 院”“剪纸文化户”及“剪纸艺术工作室”。经过多年的
和习性的观察细致入微,准确而又生动地勾画出不同动 发展与传承,包头剪纸涌现出了以要红霞、刘静兰、郑蝴
物各自的特点,惟妙惟肖。迤逦分布于漫长山峦中的阴 蝶、孙二林“草原剪纸四姐妹”为代表的传承人。
山岩画群,并非一时一族之作。研究发现,前后不同时 剪纸艺术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生动表现了蒙
期所作的岩画画面,出现了“互相打破”的现象,即后来 汉文化相结合的活态民俗世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
的画面刻画在此前已有的画面上,全面覆盖或重叠错 的内容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演进到今天万物互联互通
落的情形屡有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个 的数字化生活,但作品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之情
族群的迁徙、交流、兴替、融合,不同时期在此生活过的 始终未变。2010 年,“包头剪纸”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
先民们,在这片山石间镌刻下各自生息繁衍的印记。在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
质朴、生动、劲健的阴山岩画里,我们能够找到人类史前 品牌。剪纸艺术也日益从民间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舞
史、艺术史、民俗学、人类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历史渊 台,远赴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展览、交流。剪纸艺术作品
源。 在国内外举办的大赛中屡获大奖,许多剪纸精品被国内
“远古遗存藏青史,长城直道铸辉煌,盛乐草原第一 外各类机构或个人收藏,仅“草原剪纸四姐妹”被中国
都,辽金白塔今尚在。”敕勒川地区历经历史演变、朝代 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就达 300 多幅。
更替、建制变更、民族交融,形成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 二人台是内蒙古中西部最负盛名、最具特色的民间
化。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在此建云中城;秦灭六国后, 文艺形式。二人台的诞生,与历史上的“走西口”有直
设云中郡,修直道、筑长城;汉代昭君出塞曾路经此地, 接关系。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 400 余年里,无数晋、陕、
鲜卑人在这里建国;契丹人在阴山前建丰州城并修寺 冀民众经杀虎口过长城,迁徙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
立塔,至今白塔依然矗立在首府呼和浩特;到了明代, 塞外阴山脚下。“走西口”的人以农民居多,此外也有小
阿勒坦汗“通贡互市”“兴农耕、筑板升”,对蒙古民族的 手工业者、商贩和民间艺人。在这股移民潮的推动下,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两地民间文化在流动和交融中融合成为新的地域性文
阴山横卧,黄河东流,乌拉特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苍 化,其中最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就是二人台艺术。
茫辽阔,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平川富饶,乌梁素海、哈 “走西口”的人把家乡的秧歌、道情、社火、信天游等
素海、岱海等湖泊星罗棋布,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 艺术形式带到了阴山两麓、黄河岸边,与当地的蒙古族
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这片土地扣人心弦的无穷魅 民歌不断糅合,形成了地域特点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
力。 新民歌形式:在山里唱的歌称为“山曲儿”,从平原上山
边走边唱的称为“爬山调”,在沙梁沙丘 ( 蒙古语称“漫
民间沃土绽放文艺之花 瀚”) 上唱的叫“漫瀚调”,也叫“蒙汉调”。这些民歌风
格自然随意、淳朴真诚、不拘一格、跌宕有致,歌词多用
内蒙古中西部民风淳朴、民族团结,人民群众文化 重叠词,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使用地方方言,富有灵动的
生活多姿多彩,民间文化艺术独具特色。剪纸和二人台, 情感,与北魏时期的《敕勒歌》异曲同工。随着时间推移,
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数百年来世代相 人们唱得多了,腔调逐步统一,也有了乐器伴奏,歌曲中
传。 更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进而发展出一旦一丑、载歌载
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剪纸作品被当地人称为“云 舞的形式。再后来,围观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搭起了
子”,主要用于窗棂、节庆、婚禧、丧葬、衣鞋样等。如 简易戏台,二人台便由此产生。
今,在土右旗的一个个农家院落,剪纸艺术依旧花繁叶 二人台是蒙汉民族共筑之台,它植根于民间,是老
茂。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包头剪纸艺人和剪 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进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