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11期
P. 15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11
荣誉背后的薪火相传
文 | 本刊记者 高旭天
2017 年 12 月 4 日,我区隆重 歌》等作品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 家会围着一棵树或者围成一个圈儿
表彰乌兰牧骑成立 60 周年先进集 专业文艺团队汇报演出,得到文艺 跳舞,最后踏出一圈儿坑,这个圈儿
体和先进个人,巴林右旗乌兰牧骑 界好评。如今,萨仁高娃、张文刚、 在蒙古语里就叫‘德布斯勒’。”萨
收获 3 项荣誉:荣获“十佳乌兰牧 博·德力格尔等人成为队里的创 仁高娃介绍道。对于乌兰牧骑节目
骑”称号,萨仁高娃被评为“优秀乌 作主力。2005 年和 2015 年,巴林 的创作,她有着独到的见解。她排
兰牧骑队长”,原队长巴达玛获得 右旗乌兰牧骑凭舞蹈《巴林蒙古女 演的节目,力求贴合蒙古族的生活
“乌兰牧骑事业特别贡献奖”。 沉甸 性》和《巴林·德布斯勒》两度摘 实际,在编舞时很少考虑灯光效果。
甸的荣誉背后,是这支队伍几代人 得荷花奖。在今年的第十五届中 用萨仁高娃的话说,乌兰牧骑的节
的执着坚守,以及近 60 年优良传统 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新生代 目应当“既能上得了大舞台,也能去
的薪火相传。 队员带来的音乐小戏《宝石》和三 得了大草原”。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成立于 1959 人舞《德吉》,分别亮相新创蒙汉语 时至今日,巴林右旗乌兰牧骑
年,60 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着自编自 小戏小品专场演出以及首届乌兰 更是不断拓宽“戏路”,在原有的民
创为主的创作道路,源源不断地推 牧骑新人新作展演,双双在评比中 族歌舞之外,尝试涉足蒙古语小戏、
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脱颖而出。 小品等新的表演形式,《宝石》就是
“巴达玛的舞,道尔吉的曲。” 一个个节目的成功,缘于鲜明 其中的代表作。这部小戏围绕近些
几十年前,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的 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更重要的 年被“炒热”的巴林石展开,呼吁人
歌舞创作就有这样的口碑。早在 则是灵感源自于牧民、节目服务于 们保护绿水青山、理性开发资源,充
1964 年,巴达玛编创、道尔吉作 牧民的创作方向。比如《巴林·德 满了时代气息和正能量。
曲的《奶酒献给毛主席》,斯钦朝 布斯勒》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蒙古 除了下乡演出,巴林右旗乌兰
格图作词、道尔吉作曲的《猎人之 族收获季节的舞蹈,“每到这时,大 牧骑也积极发挥宣传、辅导、服务功
能。有的乌兰牧骑队员因为年龄大,
已不适合登台演出,队里就安排他
们专职到各社区、嘎查村作文艺辅
导员,在他们的定期指导下,全旗各
地居民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团体蓬
勃发展。
在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的发展历
程中,萨仁高娃无疑处于承前启后
的位置。她从小生活在牧区,爷爷
是民间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唱
歌跳舞,也喜欢看乌兰牧骑的演出。
1984 年,15 岁的萨仁高娃从中学
报名加入乌兰牧骑,在巴达玛老师
的带领下一步步走进舞蹈艺术的殿
堂。正所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0 年萨仁高娃成为队长,和老师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在牧区演出 当年一样,挑起了管理队伍、培养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