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与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普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承载着北疆文化基因的内蒙古音乐类非遗而言,可通过技术赋能、形式革新、精准触达、效果升级和生态重塑五个维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系统化的普及体系,加强内蒙古地域内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技术赋能:突破传统知识转化的效率瓶颈
传统非遗知识传播中,学术专著的晦涩、资料整理的繁琐、内容制作的高成本,长期制约着普及工作的效率。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打破了这一“效率瓶颈”,让非遗知识的“快转化、易获取”成为可能。首先,其强大的长文本阅读和总结能力,能快速提炼核心观点,将艰深晦涩的学术专著或理论文章快速进行通俗化重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初步的创作素材。过去需要“万小时打磨”的著作级内容,如今可在分分钟内转化为基础创作素材,极大降低了创作者的前期准备成本。其次,知识图谱技术让零散的非遗信息结构化、可视化呈现,无论是蒙古族长调的流派分支、呼麦的传承谱系,还是非遗乐器的制作技艺脉络,都能清晰呈现概念、人物、事件、理论流派之间的关联,帮助受众快速建立知识体系。此外,文生视频、文生图,以及各类AI语音合成技术,更是实现了多模态内容的自动生成。输入一段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文字介绍,AI可生成对应的动画视频与伴奏音频,既降低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的制作门槛和成本,又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表现,让非遗知识更易被接受。内蒙古展览馆、博物院等公共文化场馆已开始探索,非遗数字展览数量逐年增加,能与观众互动的AI数字人、非遗推介官陆续上线,原本躺在展柜里的音乐文物、停留在文字里的故事,借助前沿技术真正“活”了起来,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二、形式革新:突破非遗的时空与技艺壁垒
长期以来,内蒙古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多依赖于传统录音、录像,不仅受限于“固定时空”,更面临“技艺断层”风险。AI技术让“抢救性保护”升级为“智能活化”,打破了时空与技艺的双重壁垒。在技艺修复与复原上,AI展现出强大潜力。可通过AI语音增强技术,对破损录音进行降噪、频谱修复。比如科尔沁叙事民歌,AI可基于现存片段和传承人口述,通过扩散模型,总结套路,进而生成完整旋律框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AI能对音乐进行“文化基因”解析。比如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可量化不同地区长调“诺古拉”(颤音)的波动频率,从而建立蒙古族音乐的特征数据库,让原本依赖“口传心授”的抽象技艺,转化为可分析、可传承的数字化标准。在传承模式创新上,AI更是开辟了新路径。可基于生成式AI构建非遗传承人“数字分身”,还原老艺人的唱腔、表演姿态,提供个性化教学与示范,缓解师资短缺问题。用户还能通过算法解析声音,塑造适合自己的“呼麦”“长调”之声,极大提升大众学习的趣味性与成就感,让非遗技艺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可学”。
三、精准触达:创新非遗传播形式与受众触达
传统非遗传播多采用“大水漫灌”模式,通过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单向推送内容,既难以覆盖不同需求的受众,又容易陷入“感兴趣的看不到、不感兴趣的被打扰”的尴尬境地。而AI的算法推荐和用户画像技术,打破这一传播逻辑,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与需求,推送个性化的非遗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的知识服务,有效破解覆盖盲区。面向年轻群体,可以通过推送生成式AI创作的融合传统风格与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例如将乌珠穆沁长调与迷幻电子结合,用他们熟悉的审美形式吸引关注;对非遗爱好者,推送深度技艺解析、传承人访谈等专业内容;对音乐创作者,推送非遗音乐元素库、旋律创作工具等实用素材。将这一技术应用于音乐类非遗普及,不仅能破解覆盖盲区,让不同受众都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更能让非遗从“被动等待关注”变为“主动吸引关注”,尤其帮助年轻群体建立与传统音乐的情感连接。
四、效果升级:建立科学、动态的评估与优化闭环
过去非遗普及工作的一大痛点,在于“效果难衡量、优化无方向”,多依赖事后问卷、访谈等方式,相对来说数据滞后、样本有限,难以全面评估受众的真实认知、情感与行为变化。而“AI+非遗”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内容优化”的实时反馈闭环,让普及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质量的持续升级。AI驱动的评估体系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层面、多维度,立体地监测和评估普及效果,监测用户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判断内容是否引发共鸣或认同,评估内容对实际行为的影响等。基于数据的实时反馈与测试,AI实时分析后台数据,发现传播内容和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为创作者提供更为合理的建议。这种动态优化,不仅能让音乐类非遗普及更贴合受众需求,更能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适应性转型,为非遗从“抢救式保护”转向“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
五、生态重塑: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长期以来,音乐类非遗普及多依赖政府投入,很难构建“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而借助AI技术,结合市场化运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生态重塑的核心是“公益+商业”双轮驱动的市场化运作。一方面,基础性、政策性的社科普及内容,继续由政府主导,保障其公益属性与普惠性。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将非遗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有效结合。例如,以乌兰牧骑为排头兵,积极推动AI技术与文艺形式深度融合的乌兰牧骑发展新模式,将音乐、舞蹈等与现代科普内容相结合,通过线上直播、付费演出等形式,让非遗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还可鼓励和支持市场力量开发智能与美学双轮驱动的高品质、多元化社科知识付费产品,推动音乐类非遗普及从“单向灌输”迈向“双向建构”新阶段,满足公众更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