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头市昆都仑区黄河西路街道友谊19#四社区,提起党委书记吴秀凤,大伙儿都亲切地叫她“吴大姐”。她说话干脆、走路带风,那股精气神儿,让人很难相信她已年过六十。
“心中有党,再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心中有群众,再苦的工作都是甜。”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她扎根社区24年的真实写照。
24年间,社区从蜗居20平方米车棚、仅有两人的“空白党支部”,蜕变为拥有747名党员的社区党委;从居民眼中“陌生的居委会”,变成大伙儿口口相传的“咱们家”。而这一切改变,离不开她始终如一的坚守,更离不开她在实践中练就的“三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有能力更有情怀—— 让党组织“看得见、在身边”
2001年,40岁的吴秀凤下岗后,考到友谊社区。那时,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微乎其微,党建工作几乎空白,家人劝她别接“烂摊子”,而她却斩钉截铁:“我是党员,居民过得不好,我坐不住。”
党建要扎根,阵地是基础。吴秀凤认准了这点,便执着奔波。她争取到支持,建起了当时包头最大的社区活动中心;又推动将一处废弃锅炉房“变废为宝”,改造成2000平方米的居民活动室。如今,这里欢歌笑语、纸剪翻飞、书声琅琅,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港湾”。
阵地有了,更要凝聚人心。党员队伍零散,她就挨家挨户走访,动员退休老党员、青年党员加入。起初党员学习稀稀拉拉,只有5人。吴秀凤不急不躁,一个个电话提醒,备好热茶,会后唠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真诚换来信任,党员从5人到10人、50人,直至如今的747人,社区党委成了党员们温暖的“家”。
比如,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社区党委组织“红歌团”自编自演《八项规定扬正气 快板传唱心铭记》群口快板节目,还给行动不便的党员“送书到家、送学上门”,让作风建设要求“飞入寻常党员家”。老党员赵奎凤阿姨接过书连声道谢,“真的很感慨,这么快就给我送来学习资料,让我深切感受到组织时刻在身边。”
“可见、可感、可触摸”的组织温暖如何被居民感知?仪式感与日常相连接,是吴秀凤找到的一个支点。自2008年起,她坚持每周一升国旗,至今已有861次,从未间断。仪式后,大家畅谈体会、分享生活。冉冉升起的国旗,不仅凝聚了精气神,更让党组织变得可触可感。“我在国旗下讲话有点紧张,但唱歌不紧张。社区这么好,我想唱两句祝福祖国。”居民杨桂芳说道。
吴秀凤还创新建立“一轴四轮”网格机制,整合专职、兼职网格员500余人,组建10支“小巷红色头雁”队伍,747名党员分片包干。机制运转起来,成效随之显现:冬天铲雪、夏天浇树,志愿者随叫随到;失独老人有陪伴,邻里之间添温情……党组织的关怀,真正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点滴。
从“烂摊子”到居民信赖的“主心骨”,吴秀凤用行动诠释:党建是真情的付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心中有民,党建才有根;真心办事,人心才能聚。
第二件“法宝”:有想法更有干法—— 让服务“跟时代、贴民心”
“居民总跑居委会,太麻烦。不如搞个工作室,集中办事!”2009年,在许多社区还靠“跑腿”时,吴秀凤成立了“吴秀凤工作室”。一张桌、一把椅、手写服务清单,调纠纷、讲政策、帮困难,样样都管。
起初服务简单,但群众需求远超预期。日志记满一本又一本:帮独居老人认证养老、调解邻里噪音、为失业者找工作……件件“小事”,关乎家家户户。工作室成了居民的“定心丸”,服务3100多次,每一次都是传递党的温暖。
近年来,社区年轻人增多,老人出门不便。吴秀凤又动脑筋——搞“书记听您说”直播。“年轻人爱看手机,我再坐在办公室等,哪能行?”她从零学起,找年轻人教软件、调设备,一点点练习。
直播时,她穿戴整齐,佩戴党员徽章,背景板上“书记听您说”格外醒目。提问接连不断:“灵活就业社保怎么交?”“车位什么时候划?”她紧盯屏幕,认真解答。遇到拿不准的,立刻坦诚记录:“这个我先记下,明天跑街道问清楚,准回信!”
如今,“书记听您说”成了固定节目,每两月一次,年轻人喜欢,老人也让子女帮忙听。她还建了议事群,直播未回的问题、新需求,都在群里跟进。阵地不断拓展:微信公众号发布社区动态、讲述好人好事;“红色头雁故事会”鼓励党员群众分享感悟。
吴秀凤深知,社区工作,八成靠沟通。她响亮地提出:“服务不能守老本,得跟时代走,围需求转!”于是,她主动搭起一座座“桥”——实体的工作室、云端的直播间、活跃的议事群,让信息畅通,服务无缝衔接。
她的方法扎根于“实”:既讲“家常话”,懂百姓冷暖;也玩“新花样”,解急难愁盼。社区服务没有不变的“老套路”,唯有紧跟时代脉搏、紧贴居民需求,才能做得更对味、更暖心。
第三件“法宝”:能干事更敢干事—— 让担当“冲在前、扎一线”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找到吴秀凤,她从不推诿。24年来,她始终冲在一线,把桩桩“鸡毛蒜皮”的小事,办成件件温暖人心的“大事业”。
前两天,社区“围炉夜话”活动上,包钢医院大夫来讲解医保政策和健康知识。4号楼一位居民提出老伴卧床、体检困难的问题,护士长当场拍板提供上门服务。拖了很久的难题,没想到现场就解决了。
这背后,离不开吴秀凤那股实干劲儿!她每月雷打不动地张罗活动、跑部门、聚资源,就是要将居民念叨的“烦心事儿”,一件件变成自己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她跑前跑后地办,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倾听民声、解决难题,就是为了让党的好政策真正落地,温暖千家万户,让居民得到实惠。
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面对3600多处违建和9400多处防护栏的“硬骨头”,她不退缩,组织“唠家常拆迁队”,反复上门沟通。为一户舍不得拆棚的老人,她跑了五趟,帮忙找地方存放物品,协调施工队加固阳台。党员带头自拆,短短20天,全部违建顺利拆除。焕然一新的小区,让曾经反对的居民由衷感叹:“吴书记,多亏了你!”
“靠社区几个人,肯定干不成这么多事。”吴秀凤积极对接供电、城管等32家共建单位,整合力量,牵头组建10支特色服务队:“小巷红色头雁”统筹治理,“小巷帮帮队”帮扶困难,“医疗健康服务队”对接义诊……把服务真正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其实,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因拆栏、收费,她也曾与居民争执。但后来,不少人跟她成了朋友,老远就喊“吴大姐”,有的还成了志愿者骨干。
如今,虽然年过六旬,吴秀凤依然每天忙碌。“我是社区的女儿,只要生命不止,我这个共产党员就不退休!”她把社区当“家”,视居民为亲人。即使劳累住院,也心系社区,稍好转就返岗。她说:“居民需要我,在家待不住!”
24年来,她收获许多荣誉,但最珍视的,始终是居民那句 ——“有困难,找书记”。她扎根基层,用“三件法宝”蹚出群众的幸福路,靠的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忠诚坚守。
她说:“社区工作没什么惊天动地,就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实、做好、做到居民心里去。”
她的故事,仍在继续。
(实践全媒体记者 许美芳 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