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刘二飞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基层代表,受邀在现场观礼了这场盛大的阅兵仪式。“看到受阅部队铿锵有力的步伐、整齐划一的方队和先进精良的装备,我心中的震撼和自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难掩激动地说道,“对我个人而言,此次观礼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与荣耀,作为基层干部,我深感肩负重任。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忠诚和担当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将毛乌素沙地上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刘二飞来自内蒙古最南端的毛乌素沙漠腹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后村、空壳村”。而今,这里沙柳成林、厂房林立,村民人均年收入翻番至2.8万元,村集体也从“负债村”蜕变为“小康村”。这场蜕变的带头人,正是被村民亲切称为“沙柳书记”的刘二飞。
破局:以沙为媒,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资产”
“沙柳长到3至5年不割就会枯死,看着辛苦种的沙柳烂在地里,特别心疼。”2018年6月,刘二飞刚接任乌兰什巴台村党支部书记时,被村民的这句话戳中了心。
彼时,村子虽有10多万亩沙柳,却因无产业化路径,这些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成了无人打理的“生态包袱”。自幼在风沙的磨砺中长大,刘二飞深知如今的生态环境来之不易,他说:“好不容易创建起来的生态环境,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就这样被损毁了。”他暗下决心,不仅要守护好这片绿,还要想办法将沙柳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为找到沙柳的“出路”,刘二飞带着村民的期盼南下调研,深入走访河北、山东等地,最后在山东章丘接触到“生物质颗粒”技术——将农林废弃物粉碎压缩,可替代煤炭燃烧,且无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染,燃烧率达95%。看到农林废弃物背后的巨大潜力,刘二飞心想:既然木材能生产颗粒,沙柳为何不可?沙柳作为一种耐旱性极强的植物,具有平茬复壮的特性,正好可以用于生物质加工。
可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当时村集体账上只有40万元,建厂房、买设备远远不够,他就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沙柳压缩比例是技术难关,他就抱着沙柳原料在厂里反复试验,最终摸清了适合沙柳的压缩参数……克服种种困难,于2019年终于建起了鄂尔多斯市首家村办生物质颗粒厂。
然而,生产有了着落,销售却成了难题。当地对生物质颗粒的市场认知度几乎为零,村里建厂的举动也引来了村民的质疑,大家不理解,家乡的煤炭资源这么富集,这种新东西,是否有销路?
刘二飞没有动摇,他认定沙漠地区要想谋发展,就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他耐心向村民解释沙柳平茬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长远价值。为拓宽销路,他又跑到山东、河北定制北方专用生物质燃烧锅炉,亲自研究其消耗量和成本,再挨家挨户推广。
2020年,颗粒厂正式投产,年回收利用沙柳28万亩,不仅让资源变废为宝,更辐射带动2000多户农牧民户均增收5000元。刘二飞接过祖辈传下来的绿色接力棒,以沙为媒、以绿为底,绘就出一幅绿富同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拓路:多点开花,让“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
“要让村民持续过好日子,得靠多条腿走路。”眼看生物质颗粒厂稳定运营,刘二飞又开始探寻新的发展路子。他发现,周边工矿企业对劳保手套需求量大,而村里不少妇女,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他决定建手套厂,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
说干就干,刘二飞拿出50多万元把村里闲置的旧小学翻新改造,又一趟趟跑市场购置生产设备。怕技术不过关,专门外出学习技术,回来手把手教给村民,村里130多个妇女很快都有了新活计。
为保障所有人都能受益,刘二飞制定一份细致的轮班表,“谁家有事就安心忙活,没事的来上班,农活、挣钱两不误。”工资也不搞“一刀切”,定下“保底工资+绩效分红”,干得多挣得多,大伙儿的干劲儿一下就提上来了。
手套厂办起来了,量产也跟上了,销售却又成了难题。但刘二飞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想到与隔壁棋盘井镇合作。他带着样品上门,坦诚提出方案:“我们负责生产,你们负责销售,1块钱一双批发给你们,多赚的都归你们,只要能打通销路,大家都有钱赚。”这份实在打动了对方,合作很快谈成。短短三个月,合作方经营性收入突破30万元,他们的劳保手套也成了周边企业的“抢手货”。
刘二飞的脚步依旧未停歇。2023年,他又瞄准生猪养殖,依托“三变”改革政策,鼓励村民入股、由村集体经营,并承诺“6个月保底分红,风险全由村集体承担”。他还提前规划养殖“副产品”——猪粪,告诉村民:“这都是优质农家肥,无偿分给村民种地,能帮大家减少开支。”凭借周全的考量,万头猪养殖基地很快顺利建成。
这些年,刘二飞为村里的事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或许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协调合作时的多方奔走,面对质疑时的咬牙扛住,安抚村民顾虑时的耐心劝说,每一步都浸着不易。但看着大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他觉得一切都值得:“有人看重金钱,有人在意权力,可对我来说,这些都比不上老百姓的认可。”
从沙柳颗粒到劳保手套,再到生猪养殖,刘二飞恰似毛乌素沙地中弯折不屈的沙柳——于贫瘠土地上,以韧性扛住困难,以生机点亮希望,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之路,让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仍在紧锣密鼓地规划着未来:研发牛粪颗粒、生产有机覆盖物、探索绿色甲醇……他决心要在这条强村富民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铸魂:党建引领,让“各自为战”变“同频共振”
“沙柳书记”是村民对刘二飞最亲切的称呼,也是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注脚。在他的带领下,乌兰什巴台村收获的不仅是经济的富裕、生态的改善,更是人心的凝聚。
刘二飞刚上任时,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村民发展信心不足。为扭转局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班子、转风气”。在村“两委”换届时,他就把想干事、能干事、愿意干的人吸纳进来,“不管能力大小,只要真心为村民服务就给机会”;坚持民主决策,不管是建厂还是搞养殖,都先开村民大会,悉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村里的事是大家的事,得一起商量着来”。
刘二飞始终认为“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落在田间地头的服务”。他常常带领班子成员入户走访,谁家有困难第一时间帮忙。不少老人无力收割沙柳,他调来农机队上门服务;村民缺养殖技术,他组织外出培训;棚圈漏雨,他带头建400多套新棚……“刘书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跟着他干,我们心里踏实!”村民的评价,是对他最好的认可。
在党建引领下,村党支部彻底摆脱“软弱涣散”的标签,蜕变为聚人心、谋发展的“红色引擎”,村民也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氛围日益浓厚。短短几年间,全村固定资产突破1000万元,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300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当发展的东风拂过乌兰什巴台村,刘二飞望见的不只是本村屋顶的袅袅炊烟,更有沙海深处更多农牧民期盼的目光。他主动牵头,联合周边嘎查村组建“跨区域党建联合体”,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将本村成熟经验与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输送出去,助力周边建起分厂、拓宽销路,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