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敕勒人民间或集体所创作。敕勒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种族名,又叫赤勒、赤狄、铁勒等,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能歌善舞,这首《敕勒歌》反映了漠南阴山下敕勒川的景物。敕勒川是敕勒民族居住处,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据唐李延寿《北史》卷六《齐本纪》记载,东魏武定四年(546),东魏权臣高欢率军十万攻打西魏军事重镇玉璧(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久攻不下,损兵七万,班师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身亡,为振奋军心,高欢勉强带病设宴群臣,命斛律金唱《敕勒歌》,并亲自与之应和,使军心大振。这首民歌的意思是:在敕勒川广袤的平原,在伟岸高大的阴山下,天空就像一顶宽广庞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四面八方开阔的原野。青天苍苍,原野茫茫,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头,顿时显出成群肥壮的牛羊。
这首传诵千古的《敕勒歌》借玉璧之战得以流传。这首民歌既展现了当时中国北方草原的辽阔壮美,也隐约可见北方民族的劳动生活场景。全诗语言明白如话,音调雄壮,抑扬顿挫,境界宏阔,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草原气息。
摘自:《诗词里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