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西辽河文化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5年09月30日 09:37 来源:《实践》2025/10 作者:王刚 赵月梅

  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西辽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分支,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
  
  西辽河文化的形成与价值
  
  西辽河蜿蜒在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冲积出西辽河平原,孕育出璀璨的人类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国多个民族先后来到西辽河流域,依托该流域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共同创造发展了内容丰富、特质鲜明的西辽河文化。西辽河文化,泛指西辽河流域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并传承至今的文化。西辽河文化融合了区域内的农耕、游牧和渔猎等多种文化类型,逐渐形成以团结、奋斗和创造为核心内容的发展主线,彰显出统一、包容、和平的特点。

  西辽河文化在推进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西辽河文化作为西辽河流域各民族生存智慧、价值观念的历史记忆与真实写照,蕴含着中华文明早期的精神基因。另一方面,西辽河文化作为整合区域内多种民族文化内容与特质的地域文化,从文化层面有力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的内在机理,是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与特点的重要参考。

  西辽河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
  
  西辽河流域是较早被纳入我国疆域版图和治理体系中的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为西辽河流域疆土的开发提供了支撑与动力,也促进了该流域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与中原、中央政权之间的互动融合,为形成更大范围的国家版图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先秦时期古商族、东胡和山戎等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繁衍生息的印迹。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东胡、鲜卑、契丹、室韦、女真、蒙古和汉等多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局面。辽金时期中原民族的大量迁入,增强了各民族以守好边疆为共同目标的“地域共同体”意识。蒙元时期民族人口的大量流动,进一步强化了西辽河流域与中原之间在疆土、政权上的联结与整合关系。进入清朝以后,“蒙地开垦”“移民实边”等制度的相继实施,为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推动边疆地区发展提供了支撑。

  西辽河文化蕴含着“大一统”理念、“天下”秩序和以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为目的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各民族在前途命运上的联系、在精神情感上的依存和在政治身份上的认同。元朝以“大一统”理念为基础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使“中华观”被该地区各民族所认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明朝时期该地区的蒙古族实现了对周边其他蒙古族分支与女真诸部的整合,并以蒙古高原地区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继承者的身份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以后,政治联姻、蒙地放垦、盟旗制度与宗教治理等政策的实施,深刻改变了该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模式、文化结构与基层政权格局,使其在逐渐实现“边疆内地化”的过程中,为各民族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提供了稳定、持久的政治保障与精神支撑。

  西辽河文化以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为实践路径,将西辽河流域的本土文化要素与外来文化要素相互叠加、融合发展,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西辽河区域内舍根墓群中的陶罐、马具和海螺等考古遗物,证实了至少从东汉时期开始,鲜卑、匈奴和契丹等民族之间就已经存在文化互鉴和互享的现象。韩州城遗址、豫州城遗址,也印证了古代西辽河地区输出我国北方边疆文化的同时引进外来文化。不同文化在这一区域的碰撞交流,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西辽河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中华文化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养分。西辽河文化作为整合多种民族文化于一体又有机融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文化类型之一,对我们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要不断加强研究阐释西辽河文化的力度,整合现有的学术资源与社会力量,持续深入挖掘西辽河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从多个维度展现该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通过打造集文物展示、学术研讨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以及深化与科研院校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高校—地方—智库”协同研究机制。通过出版研究丛书、制作纪录片、开发数字文化产品等方式,生动展现西辽河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互嵌、文化互鉴、社会互动中的历史实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的研究。

  (作者:通辽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