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抗战的 战略意义和特殊贡献

2025年09月30日 09:32 来源:《实践》2025/10 作者:宋立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伟大的民族觉醒,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团结一心、奋勇抗战,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内蒙古对于全国抗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抗战为中华民族解放作出了特殊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利用内蒙古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
  
  日本侵略者觊觎内蒙古的企图由来已久,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积极着手侵略“满蒙”。1927年6月,日本政府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强调所谓“日华共荣”是“对华政策之根基”,并要把“满蒙”地区和整个中国分割开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伪军大举进攻绥远,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炮制的伪蒙疆政权,是企图在中国北疆建立伪蒙古国的雏形。之后,日军欲西侵我国大西北,再扶植一个伪回回国,从而以3个伪政权肢解中国三北地区。由此可见,内蒙古在日本侵华野心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共产党极其清醒地认识其险恶用心,最及时、最坚定地团结各民族开展全民族抗战。1935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名义,发表了《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政策”,指出日本侵略者“正在用各种欺骗手段,假借‘大蒙古主义’,来达到占领蒙古的整个土地财富,奴役整个内蒙古人民的目的”。《宣言》庄严声明:“我们认为只有我们同内蒙古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很快的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这时,内蒙古东部地区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斗争,抗日队伍中不乏共产党员的身影。1932年9月15日,中共内蒙特委发表《为纪念“九一八”一周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热河告蒙汉劳苦民众书》,号召全内蒙古的工农士兵、劳苦群众及蒙古族平民大众行动起来,反对日本侵略军进攻热河。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东北各地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3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支持和帮助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浴血奋战,消灭敌人,收复包括多伦在内的察哈尔全部失地,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6年,在中共西蒙工委的领导下,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高举爱国抗日的义旗,打响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武装抗日反对分裂的枪声,打乱了日军利用蒙奸西进的部署,使其推行“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罪恶计划遭到沉重打击,同时使蒙古族上层中的投敌卖国分子受到沉重打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内蒙古广袤大地上,在国民党政府退却失去的国土上,到处活跃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武装。从东到西有东北抗联三进呼伦贝尔,有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把红旗插在伪满洲国控制区域,有毛泽东亲自部署创建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有桃力民这道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强屏障,有河套垦区的抗日民族先锋队,以及团结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周围的各族人民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抗日团体。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是中国共产党促成并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利用内蒙古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

  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内蒙古抗战的斗争中,对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开创性地探索,加速了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特别关注蒙古民族问题。早在建党之初,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直接领导、亲身参与了对内蒙古共产党员的培养,播撒了内蒙古的共产主义火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内蒙古抗战的实践中,逐步探索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抗战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党后来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初步奠定了实践基础。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针对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抗战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决议、指示、宣言,先后有1935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内蒙古工作的指示信》、1937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蒙古工作的指示信》、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等。1940年7月发出的《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是在系统、全面、深入研究蒙古民族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文献。《提纲》从蒙古民族的实际出发,重点指明了蒙汉联合抗日是内蒙古地区工作的中心,党对抗战时期蒙古民族工作的政策趋于系统、不断完善,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进行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帮助蒙古民族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为蒙古民族解放和融入中华民族解放的大潮初步奠定了军事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重视发展蒙古民族武装,始终认为在内蒙古建立抗日武装,特别是蒙古民族抗日武装,是内蒙古民族解放的重要条件。《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中明确指出,帮助蒙古民族实行武装抗日,组织和扩大其抗日武装。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就在“蒙政会”保安队开展工作,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演变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内蒙古最大的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新三师,新三师为阻击日伪军南进,守卫陕甘宁边区的门户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共产党员杨植霖、高凤英等人在大青山附近组建了抗日团(后改为蒙汉抗日游击队),活动于大青山南麓、平绥铁路沿线及归(绥)武(川)公路两侧。这支部队是在国民党部队溃败之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规模不大但有着重要意义的抗日武装,是大青山地区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发展的标志。1939年秋,大青山支队在绥西领导组建了蒙古抗日游击队,在蒙古族群众中产生积极影响,发挥了号召与团结蒙古族抗日的积极作用。1940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绥远敌占区工作的决定》指出:“以进步蒙人为骨干建立蒙古的抗日游击队,以之作为号召与团结蒙人的旗帜,是可以允许的,党应该从政治上组织上帮助它。”这是中共中央对建立少数民族抗日武装的充分肯定。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抗战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初步奠定了干部基础。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战的过程中,把有计划地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1938年11月20日,毛泽东等在《关于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统一战线问题的指示》中提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要吸收蒙古族中的知识分子,培养蒙古族干部。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尽力设法培养民族干部。在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内蒙古先后组织、动员了九批土默特地区汉、蒙古、满族革命青年共100多人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或延安民族学院学习。跟随那素滴勒盖起义的30多名伊克昭盟蒙古族青年,也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在延安学习的各族青年在党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他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期望,积极投身到内蒙古的斗争洪流中,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在陕甘宁边区从事民族工作的乌兰夫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发言。七大胜利闭幕后,乌兰夫等一大批干部返回到内蒙古,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阶段的伟大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抗战中与各族群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初步奠定了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一向倡导践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真心维护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利益,与残酷迫害各族人民的日军、伪政权作坚决斗争。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各民族群众真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八路军形成了亲密团结的关系。在内蒙古最东端的呼伦贝尔,东北抗日联军与达斡尔、鄂伦春部落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在内蒙古最西端的额济纳旗,周仁山等共产党员团结争取蒙古族上层参加抗日,带领一部分蒙古族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内蒙古各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内蒙古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最为强大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抗日斗争中,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打下了相当坚实的政策、军事、干部、群众基础。推动中共中央于1945年10月作出了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指示,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政策,在抗战胜利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得以实践。

  三、毛泽东亲自部署创建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发挥了屏障作用,对于打通国际交通线有着重要意义,成为了我军战略反攻阶段的前进阵地
  
  抗日战争中,大青山地区对敌我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大青山地区是伪蒙疆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带,是日本侵略者向西向北进攻的前沿阵地,向南会威胁陕甘宁边区,对晋西北根据地形成包围态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全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需要出发,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亲自部署创建了党政军机构完整、军民一体、民族团结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构筑了陕甘宁边区的北方外围屏障,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之间为加强联系,苏联为避免南北两线同时对德对日作战,曾开辟了多条连接中国—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内蒙古是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枢纽。九一八事变后,1920年就建立的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直到1937年被破坏。1940年在毛泽东、朱德的指示下,在任弼时、李富春、陈云等领导下,开辟了途经大青山地区的国际交通线。从1941年2月到1942年,这条交通线传递了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苏联的许多重要文件,同时承担了护送领导同志、运输物资等重要任务。1942年后,中共中央又建立了由延安经伊克昭盟、宁夏、阿拉善盟进入外蒙古的国际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对保障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壮大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战,从1943年起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八路军、武工队和游击队英勇顽强的斗争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45年3月,在整个大青山地区,日军节节败退,被迫将兵力集中于铁路沿线重点城市及陶林、武川、乌兰花、清水河、凉城、和林格尔县等据点,八路军发动反攻的条件已经具备。1945年8月10日24时至11日18时,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七道命令,其中四道命令涉及绥蒙地区,命令我军向绥察热挺进,并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大青山地区迅速成为我军进行战略反攻的前进阵地,配合苏联红军作战的重要战场,阻止国民党反动派东进侵占抗战果实的坚实堡垒。

  内蒙古作为全国抗战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最艰苦的地区之一,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