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年来,二连浩特市将抓改革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攻坚,以“改错、改机制、改布局、改作风”引领改革破局突围。
一、坚持刀刃向内,以“改错”深化对外开放
改错就是改革,改革首先要把发现的问题整改好。一年来,二连浩特市全面起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各类督察、巡视反馈问题165项,分门别类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151项,有效破解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口岸开放平台能级显著提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蒙经济合作区建设加速推进。2024年,中蒙经济合作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二连浩特市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共同发展总体方案等核心文本相继获批。中方区域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初步具备企业入驻条件。通过“走出去招商+请进来洽谈”相结合,积极对接有投资意向企业20余家。
二是边民互市贸易渐成规模。依托互贸区优惠政策,积极推行“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建成投运边民互贸区B区、互贸商品二级市场,引入企业大力发展以羊绒、肉类、亚麻籽等进口产品为主的商品加工产业,形成“以贸代工”“以工促贸”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落地加工企业19家,边民互助组16个、边民合作社7个,年交易额突破5亿元。
三是跨境电商发展强势崛起。成功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推出“跨境电商+TIR”模式,设置TIR专窗联络机制,实现现场快速办理系统审批、查验“一站式”快速通关,通关时间压缩60%以上。目前,跨境电商产业园入园企业7家,完成出口业务79.4万单,交易额9457.3万元,涵盖日用百货、服装等200余种商品。跨境电商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
二、坚持系统推进,以“改机制”提升发展能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释放改革活力的“关键一招”。二连浩特市聚焦通关便利、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构建高效协同的发展新机制。
一是新模式激活对外贸易新动能。二连浩特市精准对接农副产品贸易需求,优化升级“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和“商品车专用通道”等通关服务举措。在优先审单、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等措施基础上,实施“5+2”预约查验,采取智能监装监卸、即时施封、非侵入式查验等技术手段,提高果蔬出口效率。今年以来,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口果蔬8.9万吨,同比增长23.9%;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1.3%。
二是新机制蹚出城市建设新路径。针对乌兰区西巷以东平房区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推行“房票”安置试点试验工作。通过逐户走访征求意见、组织居民代表座谈协商,用房票安置原平房区的114户居民,实现“拆旧建新”与民生改善双赢。
三是新体系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创新推行“社区自办物业+自办食堂”的市场化自治机制。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石榴籽”和“边城管家”2家物业公司,接管32个老旧小区,构建社区党工委、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共商共管的四方联席议事体系,共同商议解决方案。社区食堂采用“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营”模式,精准解决高龄老人、困难群体就餐难题,日均客流量达到700余人次。
三、坚持重点突破,以“改布局”助力产业升级
二连浩特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以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建立由全市21个部门组成的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工作机制。重点围绕跨境加工、新能源、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大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动态锁定20家靶向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一年来,实施重点项目25个,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二是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采用多作业面施工模式,推动总投资36亿元的蒙能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当年反送电。20万千瓦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配套接网工程开工建设,将“绿电开发”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目前,全市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257.9万千瓦,进一步优化地区能源结构,推动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
三是锻造口岸经济新引擎。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在新材料产业赛道持续发力。成功引入年产3万吨高纯石英砂项目,填补区域高纯石英材料产能空白。总投资2.8亿元的气凝胶绝热制品生产项目落地二连,预计年内正式投产运行,年产能达4万立方米。两个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口岸向新质生产力迈进。
四、坚持提升效能,以“改作风”促进民生发展
二连浩特市将作风建设贯穿改革全过程,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跑出“热电联产”加速度。结合进口煤炭资源“穿肠而过”和城市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持续推进温暖工程,全市上下打破“等靠要”思维,招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多个关键节点建设同步发力,预计今年11月份实现试运行。项目建成后,年供热量576万GJ,覆盖83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替代老旧热源,让居民告别供暖不稳、污染扰心的困扰。
二是按下“气化工程”快进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对接内蒙古新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达成天然气利用工程合作协议。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工作推进专班,主动靠前服务,以扎实作风保障项目快速推进。年内,计划投入48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2个小区试点通气,让居民尽快用上清洁、便捷的天然气。
三是构建作风建设 “常态化” 。通过多种渠道精准征求意见建议,广泛收集基层群众、市场主体等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290条,现已完成整改250条,对涉及作风方面的意见建议纳入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查摆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通过整改,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