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边疆治理,特别是边疆文化建设的开创性实践,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觉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我们应通过深入研究阐释、加强宣传展示、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做好北疆文化研究阐释是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最为基础的一环
研究好内蒙古大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利用好丰富的人文资源,回答好如何发挥北疆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北疆文化研究阐释的使命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聚焦内蒙古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实践及创新创造等前沿问题,加快构建北疆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用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强北疆文化宣传展示是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加强北疆文化宣传方式的创新、推广质效的提升,是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也是实现北疆文化“出圈”,群众“入圈”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加强北疆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北疆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调度,加强同中央和各省(区、市)级媒体的合作,联动宣传推广北疆文化,推出更多新媒体产品,广泛调动网民参与点赞、转发,提升话题热度和传播广度,增进各地群众对北疆文化的理解认同。依托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常态化开展北疆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大型节庆、文旅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全方位嵌入北疆文化元素和标识。在主街道、广场、公园、公交地铁等公共场所发布文化服务信息、宣传展示北疆文化文艺精品、文化名人。推进北疆文化融入全区大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入课程教学、研学实践、育人环境、社团活动;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统一,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相促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发互动性强、参与度高、主题鲜明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让北疆文化扎根校园。
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是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文艺精品是北疆文化最生动的载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要挖掘北疆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创造一批展现中华审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彰显北疆文化风格、现代化特质的小说、电视剧、电影、舞台艺术、书法美术等作品。要有针对性打造一批、储备一批具有北疆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积极参加国内外规范性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支持自治区文艺精品“走出去”,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省(区、市)的文化交流,探索常态化互动交流演出模式。还应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通“文化+科技”全产业链,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继续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高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鼓励传统产业运用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通过改革进一步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北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全方位改革,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于北疆文化建设工作中,实现北疆文化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从思想引领、文化业态、文化治理、文化传播等关键环节入手,既包括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也包含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与布局,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支撑和规范重点课题立项结项、重大任务集中攻关、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研究队伍管理、加强文艺精品创作选题规划引领、优化项目培育储备、拓展项目展示推介、完善创作生产保障等宏观与微观举措,推动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阐释、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推广应用、政策支撑保障等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形成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机制,为不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内蒙古力量。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5年度重大委托项目“北疆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编号:2025PTWZ0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