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浑善达克沙地,绿意正趁暑势铺展。一场向沙地要绿、在沙中植绿的无硝烟治沙保卫战,正在漫漫黄沙间持续推进。治沙人踏沙而行,把草籽播进沙地,将树苗栽在规整的网格,用双手为荒漠编织着生机的经纬。
浑善达克,昔日京津“风沙源”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锡林郭勒高原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总面积达3.26万平方公里。
在蒙古语中,浑善达克意为“黄色野马”。的确,它就如同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匹野马,踏破茫茫草原中的一片绿色。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和超载放牧、过度开垦、乱采滥伐等不合理利用因素的叠加作用,浑善达克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沙漠化面积以每年1万公顷的速度扩大。
2000年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2次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遮天蔽日的黄沙横穿内蒙古大地,直逼北京,严重影响了首都市民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京津风沙源的“策源地”在哪里?人们追根溯源寻到了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多伦,这里距北京仅180公里,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天然风沙源。
那时的多伦,沙海围城,县域面积87%都是黄沙,每当刮起沙尘暴时,遮天蔽日,天地变色。一位老者回忆,一场大沙尘暴过后,积下的沙子有房子那么高,地里艰难生长的庄稼苗更是遭殃,迎风坡上的土地甚至颗粒无收。
由于多伦县位于内蒙古高原,比北京海拔高出1000多米,所以,每当刮风的时候,沙尘从高处倾泻而下,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多伦就是“悬在首都头顶的一盆沙”。
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临内蒙古多伦县视察治沙工作,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一个月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紧急启动。
经过20余年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多伦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巨变,昔日的京津风沙源头成为“天然避暑地”“北京后花园”。
“号角”吹响,因地制宜植新绿
尽管治沙止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彻底驯服浑善达克这匹狂躁的“野马”,依然任重而道远。2023年,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
锡林郭勒盟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境内沙地面积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83%。2024年,锡林郭勒盟累计投资18.2亿元,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面积378.55万亩,超出内蒙古自治区下达任务近 7 个百分点;风光一体化治沙面积达101.2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36.4%。
今年春季以来,锡林郭勒盟继续将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作为全盟“头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在去年扩面完成治理任务的基础上,预计投资19.05亿元,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任务566万亩。
正蓝旗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也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核心战区。今年4月9日,正蓝旗组织1000余名干部职工、企业代表及社会志愿者在桑根达来镇阿拉台嘎查项目区,举办“2025年浑善达克沙地春季大会战”,依托“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进行治理,采取“沙障+灌草种植+封育”模式,由嘎查农牧民及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围栏架设、沙障铺设,种植了数万株黄柳条。
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电子沙盘上,治理情况一目了然,绿点正缓慢蚕食着代表荒漠的黄色区域,大面积的黄沙正在被星点碧草覆盖。
在桑根达来镇额日登达来嘎查“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按照沙地的实地性状,采取黄柳网格生物沙障、灌木柳机械沙障、苇帘带状沙障、黄柳带状生物沙障、草帘网格状复合沙障等多种模式,对封育区内的流动、半固定沙地实施工程固沙。
在多伦县,2011年启动的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将400多万亩沙化土地牢牢锁住。百万亩樟子松已长成葱郁大树,昔日光秃秃的沙丘,如今已呈现勃勃生机。全县林地面积已由2000年的54万亩增至2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增加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
在正镶白旗乌兰察布苏木赛音宝拉格嘎查项目区,当地牧民们正蹲在沙地上设障,方格沙障在沙海中有序地覆盖在沙丘上,像一个个棋盘,将流动的沙丘死死锁住。
赛音宝拉格嘎查项目区以“党支部+牧民”的治理模式,采取围栏封育、沙障设置及平茬等措施进行治理,今年计划完成56.1万亩沙地治理任务,构建起全民参与、群策群力的防沙治沙新格局。
今年的歼灭战中,锡林郭勒盟还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将无人机、打孔栽植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实践中应用,运用科技力量防沙治沙,提高了治理效率。
绿进沙退,生态宜人绿富同兴
昔日漫漫沙地,荒芜已逐渐褪去,绿色正全面覆盖。
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核心之一,通过合理“布阵”,科学治理,采取“人工种草+工程固沙”的综合治理模式,打赢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翻身仗,实现了生态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的喜人成果。
今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围绕就业促进行动,利用“以工代赈”模式,充分调动农牧民、合作组织参与沙地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退化草原修复、灌木平茬、围栏架设、沙障铺设等项目工程。通过组织合作社及劳务合作等方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带动1.15万余名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人均增收2.19万元,参与治理面积和收入分别提高91%和75%,与治理相关的育苗、育种产业也蓬勃兴起。
目前全盟建成育苗基地144个、草种繁育基地1.73万亩。今年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4万亩,生产能力达到40万公斤以上,树种、苗种、沙障等治理材料就近解决,自给能力明显提高,治理质效明显提升。
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生态工程,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关乎地区生态安全、牧民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
为巩固一系列来之不易的“战果”,保障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治理成效,锡林郭勒盟着眼解决“草原过牧”和保障“牧民增收”协调共赢,因地制宜采取牲畜出栏、托管代养、舍饲圈养等有效方式,将项目区38.58万头只牲畜全部分流,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
同时,锡林郭勒盟充分利用沙区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合理布局规划,整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浑善达克沙地旅游区,继续办好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等特色文旅赛事,通过文旅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锡林郭勒盟发扬蒙古马精神,正在推动全盟生态由“浅绿色”向“深绿色”突破,为中国北方生态安全提供综合治理样板,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调研组成员:唐勇、王晓、高宏、延涵、包小婷;执笔: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