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读刊

呼伦贝尔:绿色发展再进阶

2025年06月27日 17:29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7期 作者:实践杂志社调研组

  在祖国北疆的苍茫大地上,呼伦贝尔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生态宝库,拥有着超13万平方公里浩瀚森林、近7万平方公里广袤草地、500多个湖泊和3000多条河流……它们彼此交织、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一道雄伟的生态安全屏障。
  
  水绿沙退的生态答卷
  
  浅夏悄至,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呼伦湖,碧浪轻翻,涟漪层层。

  曾几何时,呼伦湖一度面临生态危机,水位持续下降、水质逐渐恶化、湖面不断收缩,整个湖区生态系统失衡,鸟类、鱼类锐减,外界曾断言它或将重蹈罗布泊的覆辙。

  为了拯救呼伦湖,内蒙古打响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60亿元,实施了59个治理项目。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对整个呼伦湖周边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包括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取缔区域内生产生活经营,有序推进核心区、缓冲区的居民生态移民等,给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和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负责人庞博介绍道。

  曾经热闹的餐饮旅游经营场所悉数关停,化为绿地;世代捕鱼的渔业公司毅然退捕转产,放下渔网守护生命摇篮;湿地生态公安专班以法治利剑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为守护这方生态净土,呼伦贝尔以雷霆之势开启“减法行动”,竭尽全力把生机盎然的舞台重新交还给大自然。

  近年来,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监测显示,其水面面积增至2239.9平方公里,水量增至136.8亿立方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生态回暖处,万物皆有回应。目前,呼伦湖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至346种,鱼类增加至40种,哺乳动物增加至38种。

  当呼伦湖的“重生记”持续书写时,不远处的甘珠尔沙地也经历了一场沙地与流域协同共生的生态综合治理。

  “进入‘十四五’后,通过科研监测与管理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治湖理念,从治湖体的本身转向治流域。”庞博说道。

  甘珠尔沙地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境内,是流动沙地,总面积近30万亩,与呼伦湖地域相邻、生态相依。过去,一到春夏季节,呼伦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都饱受风沙之害。

  新巴尔虎左旗依托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沙化土地治理项目等重点生态项目,采取机械沙障锁边工程与造林种草、封沙育林相结合的综合治沙措施,累计完成治沙21.03万亩。

  经过持续攻坚,甘珠尔沙地流沙已基本被固定,再生灌草综合盖度达到70%以上。如今,这片昔日的沙地不仅变身守护呼伦湖流域的防风固沙屏障,还成为了众多候鸟繁衍生息的生态家园。
  
  寓“能”于“美”的绿色探索
  
  坐落于伊敏河畔的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不见尘土飞扬、煤灰遍布,而是“有矿不见矿,矿在美中藏”,颠覆了人们对于煤矿的传统印象。

  “莫让后人问草原在哪里”——这句振聋发聩的警示,深深镌刻在企业的血脉之中。一直以来,伊敏露天矿在能源保供与生态守护的天平上,探寻着最精妙的平衡点。

  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伊敏露天矿创新探索出高寒草原生态修复模式:一方面系统采集并回收地表腐殖黑土层,将其精准覆盖于采空回填区域,为植被生长筑牢沃土根基;一方面选种披碱草、沙棘等耐寒植物,系统推进防风固沙与生态复育。

  “我们每年绿化投入超4000万元。”伊敏露天矿矿长舒应秋告诉记者,“从开矿那天起,生态保护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以前我们说‘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现在我们追求的是美丽与发展共赢!”

  如今,伊敏露天矿已累计采集回收地表腐殖土超1000万立方米,完成复垦绿化面积突破1400公顷,复垦区域绿化率实现全覆盖。

  再把目光从广袤草原转向城市肌理,一场城市垃圾集中变废为宝的绿色实践,同样在呼伦贝尔大地悄然上演。

  走进位于满洲里市的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中心内的电子屏幕宛如“城市环保大脑”,从前端垃圾收运路线、焚烧炉温变化到废气净化指标、废渣资源化利用率,把垃圾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动态呈现出来。

  海创环保科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18年落地满洲里,日处理垃圾400吨,可供约2万户居民全年用电。

  “垃圾先在发酵池‘醒’上5到7天,之后送进焚烧炉,烧剩的炉渣冷却后送到砖厂当原料,实现了全流程资源化。”公司总经理刘晓光说,“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进行了处理,氯化氢、粉尘等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合规范围内。”
  
  草畜平衡下的牧业革新
  
  初夏时节,驾车行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目力所及之处,只有风掠过新抽嫩芽的草地,却不见牛羊遍野。随着休牧期的到来,成群的牛羊走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棚圈,静候草原新一轮的繁茂生长。

  在定居牧业和小牧经济的前提下,牧业增收与草畜平衡是一对固有的矛盾,畜牧业转型是绿富同兴的必由之路。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正是呼伦贝尔畜牧业转型的生动缩影。

  2019年,芒来嘎查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开启了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牧民以草场、牲畜入股,整合19.79万亩分散草场,拆除96公里碎片化网围栏,创新推行“以草定畜、四季轮牧”的科学化经营模式。

  “合作社统一组织羔羊销售,牧民不用自己盯着收购信息。合作社和屠宰企业对接,卖价能比市场价高出一块钱一斤。”克尔伦苏木党委书记永宏说道。

  合作社成立以来,年均收入超450万元,社员最高分红49万元;经林草部门监测,与未实施轮牧的毗邻嘎查相比,芒来嘎查的植被盖度、干重产量、平均高度等关键生态指标均呈现显著优势。

  当草场修复夯实生态根基,芒来嘎查乘势开启“芒来模式2.0”,进一步推动传统畜牧业向智慧化、品牌化转型,让养殖、销售、管理等环节更加科学高效。

  “下一步,我们要在产业融合上持续发力!”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谈及未来发展计划时说,“今年打算建一个游牧文化基地,把旅游和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让游客既能体验草原风情,又能把优质牛羊肉带回家!”

  从呼伦湖的碧波荡漾到伊敏煤电公司的绿色矿山,从甘珠尔沙地的绿意盎然到芒来嘎查的畜牧业转型,再到满洲里市生活垃圾发电项目的变废为宝,呼伦贝尔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持续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能。

  (调研组成员:苏亚拉图、田旭东、脑根塔拉、宝鹿尔其其格、伊日沽;执笔:宝鹿尔其其格)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