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并点名批评了四种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这四种调研,就像四副枷锁,严重影响了调研的实效,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蜻蜓点水”式调研,就是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是问题意识不强的表现,会造成发现问题不及时、了解基层不真实、解决问题不得力等系列后果。调查研究需要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了解问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调研者要端正对调研的认识,并在调研前做足功课,避免“一无所知”而造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要制定详细计划,明确内容、方法和时间安排等,抵制“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也谨防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看似跑了很多地方,实则只是浮于表面。
“钦差”式调研,就是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是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现,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钦差”往往与“高高在上”相伴相生,端着架子,颐指气使,与调查研究应有的态度背道而驰。这种调研,有的去之前电话先行,提各种要求;到了之后,不是虚心求教,而是作各类指示,严重拉远了干群关系,让调研变成了一场视察秀。调研者要下真基层,尊重客观事实,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要真下基层,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意见、呼声、反馈,更全面地了解实际情况。
“被调研”,就是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无法充分流通的表现,会严重影响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可信度。在这种调研中,调研者被调研对象“牵着鼻子走”,调研路线、调研内容都是提前安排好的“高分答案”,看到的都是精心打造的“亮点”,听到的都是歌功颂德的好话,难有真实性可言,甚至成为自欺欺人的“闹剧”。调研者应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真正了解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真实想法。
“嫌贫爱富”式调研,就是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是逃避困难的表现,会让决策失去科学性、全面性、公平性。调研者去成绩突出、经验先进的地方调研本无可厚非,可偏偏不去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突出的地区调研,对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不闻不问,这就是问题了。这种“冷热不均”的调研,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得不到关注,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调研者要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善于在薄弱环节、冷门领域摸清情况,让困难、边远地区真正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土”。
(作者单位:实践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