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并非普通的知识性专业课程,而是一门兼具思想性、政治性与实践性的专业课程。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推动教师以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得到全国新闻院校的积极响应。
当前,新兴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领域。在此背景下,持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关涉意识形态逻辑、知识逻辑、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在媒介迭代的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需持续聚焦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推动教材建设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并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将其视为“国家事权”。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也需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更新理论框架与案例内容,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能够紧密对接新闻传播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作为具有价值引领性的知识载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需以核心理论为基点,融入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案例,弥合理论与案例供给的“脱嵌”现象。当前,教材体系存在个别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既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的理论阐释过于抽象化,与网络新生代的认知需求不符;另一方面,个别教材表述存在价值导向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必须立足教学实践需求,建构既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契合时代特征的知识体系。
善用数字智能技术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突破静态的知识传授,实现向动态认知建构的转型。在数字智能技术深刻重塑新闻生产生态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辩证把握技术应用的边界:既要坚决防范技术中心主义的风险,又要充分发挥数字智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建设性作用。
一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系统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技术工具的能力,包括新闻稿件智能生成、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核心技能,着力培育具备AI应用能力的“智能型新闻人才”。同时,要将智能技术的规范使用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创新需要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智能化教学场景。比如,运用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借助数字仿真技术构建虚拟新闻编辑室,依托AI数字资源定制个性化新闻学习方案等。
注重师资队伍理性规约
《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在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上下功夫,打造新闻传播协同育人“先锋队”和“示范区”。
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主体,注重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用于新闻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学习、数据挖掘分析、虚拟场景体验等应用不断涌现。面对媒介工具对新闻教育的深度介入及其带来的影响,教师需要辩证看待技术对教育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双重影响。为此,须着重培养教师的技术反思与批判能力,在课程建设中嵌入批判性技术素养教育,包括解析数据传播中的算法偏见、解读技术模型中的价值判断等内容。同时,着力提升学生批判性审视人与技术关系的能力,引导其正确看待技术工具与价值理性在动态发展中的融合关系。
促进课程评价动态调整
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催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性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内容方法、满意度及效果等多个维度,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评估体系。在构建新型评价体系时,既要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带来的评估精准性、过程透明性等优势,又要保持必要的理论警惕与制度规约。具体而言,应当将意识形态引领性、内容时代适应性、红色话语传播力等核心要素融入评价体系,同时科学设置技术应用指标,确保评价体系既体现技术先进性,又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引领与学科知识传授的辩证关系。在智能技术驱动下,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可实现双重效应:一方面,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内容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资源,完成意识形态的符号化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知识转化与效能呈现,从而有效增强学习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认同和认知内化。
重视实践教学并持续创新
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应结合新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适切之需进行创新性探索,这是连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认知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在全国高校广泛推行,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宁夏等地高校通过实地调研、红色研学、行业实训等方式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融合。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应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真正转化为师生自觉的实践智慧,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创新的内在统一。
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本质上是媒介技术革命与新闻专业价值体系的深度融合过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应以迭代技术工具为镜,既要彰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理论的生命力,又要切实回应新闻业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要,这是新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时代使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学理论教材发展视域下理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4YJA860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